高考、中考都已经都已经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应考、陪考成了广大毕业生家庭近期的首要任务。
在中国,上学读书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考试了。12年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当中你和我们的孩子,都要翻越“三座大山”跳跃“三重龙门”:小学升中的小考、初中升高中中考和入大学的高考。
我家三个孩子都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我和太太都有一个共识,与其抨击我们改变不了的应试教育制度,倒不如引导孩子积极适应这个游戏规则。学会读书的同时,也要学会考试,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早有所规划。今年初出版的由我们全家合作的《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里,我们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我们如何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陪孩子读书,培养孩子良好读书习惯,打好学习基础的内容,此外书中也有写到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的事例。
事例一,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第一天,我一定会亲自送孩子上学,边走边聊一些有趣的话题,诸如:做学生我们要考多少次试,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次考试,一辈子哪些考试最重要等。身经百战、“百考成精”的我,还会给孩子讲一般考试的思路,传授自己考试的技巧。我三个孩子每个相隔三岁,在考试第一天陪孩子上学,成了我的指定动作,一做就是10多年,幸好三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小学就读。我觉得,陪孩子考试,为孩子打气,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事例二,从小我向孩子灌输一个观念:考试,第一考记忆能力,所以复习期间不要太晚睡;第二,考理解能力,所以要吃透课本,不要本末倒置过多做题海练习;第三,考试看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不要太紧张,否则容易失去水准。小升初我家孩子虽然够资格成为推荐生,但因国籍问题,他们还是要参加民办学校的升学考试。第一次参加小考,老二有些紧张,没能正常发挥,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回到家中,全家帮她打气,姐姐帮她分析试题,太太专门准备她平时喜欢的食物,我帮她改报中学,还和她弟弟一起陪她去参加入学试。结果她以优异成绩被学校录取,还考取了一等奖的奖学金。
事例三,大女儿中考前夕,全家开家庭会议帮她分析。身处“精英班”且排名居前的她,在不少同学纷纷报考校外更高一级的名校时,却提出想原校升学,理由是这里有熟悉的环境,而且学习起来压力会少些。我们支持她的决定,没有给她太大压力。女儿果然轻松考取原校,因成绩突出获得了特等奖学金,为我们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今年的“三大考”马上擂响战鼓,《南方日报》专栏编辑要我从家长的角度谈谈如何替考生减压的话题。我在准备此稿的同时,碰巧有两位朋友都为考试的事来找我,一位是女儿准备中考,另一位的孩子则要高考。
第一位朋友说自己的孩子要求报读中考冲刺班,希望报考全省最出名的中学。而父母清楚自己孩子的实力,觉得留在本校更好。我听后同意其朋友的意见,正所谓“宁做鸡头,莫做凤尾”。朋友回家向孩子转达了我的意见,女儿经过思考同意留在本校升学,为三年后冲刺高考积累考场经验。这个案例说明,做家长要正确面对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过高期望和无形压力时,要及时出手加以引导。
第二位朋友的孩子情况完全相反,她同样在某名校重点班,但升上高三后却对高考深感恐惧。一模成绩不理想,她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家长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药物仍然帮不了她。朋友带她一同来见我。我听了他们的情况,提了几点建议:将孩子接回家住,不再寄宿,改变一下环境,减少做试题。在家里,爸爸每天陪孩子晨运慢跑,妈妈在饮食起居上多花心思。再一点,坚持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我对这个孩子说,以她现时的水平,读大学应该没有问题,但她要降低读名牌大学的目标(虽然她的心仪大学就是我的母校),即便今年考不上,也并非世界末日,我自己就是考了三年才考上大学的。我帮她一起制订作息时间,告诉她休息不好,记忆变差,考试能力已输掉了一半。临别,我悄悄对朋友说,如果孩子再有压力,要考虑替孩子休学或复读,孩子身体健康比读名牌大学更重要。人生是一场长跑,高考只是起步,身为人生教练的父亲,要学会替孩子作出合理的调整。几周过去了,听说朋友的孩子情绪开始好转,药物开始减量。家人的关爱,的确是孩子减压的天然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