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同时,应不断涌现引领社会进步的精英人才和学术大师。而精英人才和学术大师的成长,不仅得益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名师引领,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初步形成的求异思维和独立精神,甚或可追溯到早期教育的兴趣和猎奇的智力萌芽。为此,在普通高中阶段,在人的思维方式、独立精神和学术兴趣趋于成熟和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应担当起培养未来精英人才和学术大师的前期责任。但现行高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只在有限的课程范围和狭小的课堂空间里进行,加之应对高考的现实压力和目标导向,使高中生在学科偏向和重复训练中磨灭了思考的灵性和独立的意志。当然,思维方式、独立精神和学术兴趣的建立需要课程载体,但课程的狭窄、偏向,学习方式的僵化、单一,必然使成长和成熟中的高中生“营养不良”,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成就。
因此,高中教育要在“宽基础、重能力”这种泛化的教育口号下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以为,重要的是让中学生能“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为此,许多中学在开始教学方式改变(如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增设更为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但中学教师大都是学科教学和训练的“高手”,很难带领学生去领略学科前沿和进入学科交叉地带,且中学的设施设备主要是为开设现有课程设置的,很难满足学生多向的需要。对此,大学要予以帮助和担当,“舍得”派出名师和大家去中学开课,并利用假期吸引有兴趣的中学生去大学实验室里去“探索和发现”,同时在评价和选拔的标准与方式上进一步拓宽和突破,让更多真正学有特长、才华初露的学生顺利进入高层次大学深造,而不是仅凭高考成绩,或者通过高强度训练出来的“竞赛生”占得先机。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导向,势必打破中学教育固有生态,为贯通英才培养形成更为健康的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