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广州小学开始统一报名,一些学生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都提前开始守候。更有甚者,一名家长为孩子上名校,将其户籍挂在了公厕。同日,北京十余名学者举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权利保障研讨会,学者专家在研讨会上起草讨论了给教育部的公民建议,在建议中指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已经刻不容缓。同时,学者们认为,教育部不应把解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问题全部交给地方,而是要明确规定各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并且要明确政策的强制力。户籍,一个历史名词,从小学直至大学,影响着入学升学,侵蚀着教育公平。让我们稍感欣慰的是,专家学者的公民建议值得期待。
将户籍挂在公厕,是对户籍制度的一种讽刺,抑或折射出资源分配不公的一种心酸?这是一起现象级事件,还是一种必然性手段?我们一再期待自己的子女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可户籍制度却让部分人获得了有利的赛程;我们一再呼吁教育的公平性,可在人生关键的高考中,早已注定有些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受到公正的对待。上述两起新闻放在一起,让我们怎不想起中国足球,青少年足球基础薄弱,怎能期待国足进军世界杯?小学教育的早期不公平,持续到高考制度的歧视性,让学生及其家长,情何以堪,在高考中突围,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只要入学升学与户籍制度挂钩,户籍还有可能挂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教育将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
固然,由于当下处于转型社会时期,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迁徙以及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滞后性,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僧多肉少的情况下,如果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如何确保考试制度的公正性,让受教育者享受平等权利,真正做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正。简单地以户籍作为分配入学指标及升学名额的关联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怠政行为。在今后推进教育制度及其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设计中,户籍不应成为影响制度设计的变量。如果以户籍作为其中的影响因素的话,那投胎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有人因为出生地成为将来自我发展的绊索,那么获利者会庆幸自己有一个好爹。如果不将户籍制度排除出去的话,那教育无疑会患上慢性炎症,持续折磨着肌体,吞噬健康。
请向胁持教育的户籍制度出示红牌,将其罚出场外。
[稿源:红网]
[作者:肖建平]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