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午餐质量如何?卫生状况可以保证吗?学生有没有浪费?几天前,一万字的校园午餐立法听证会建议报告递交给上海市教委,其中包括一份有着六章39条的《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营养午餐管理条例》。这份翔实报告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经历几次听证之后,总结学校、家长、学生、餐饮公司、食药监局等各方观点后写出的。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仔细阅读这份报告,作为校园午餐改进的参考。
在华政附中,凡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又存在争议的校园热点话题,都采取听证会形式,让学生在模拟听证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
听证会激发学法热情
学校午餐向来受到学生诟病。学生们觉得,校园午餐问题可以开一次听证会。大家分成学生、学校、餐饮公司、执法部门等小组,搜集相关材料,开展调查问卷。
模拟听证会上,学生史悦旸提问,“请问餐饮公司,目前人们对地沟油谈虎色变,如何处理餐饮垃圾?”
“代表”餐饮公司的学生拿出了自己的数据,“有关部门已有政策规定,所有餐饮垃圾必须专门回收处理,产生的费用政府承担40%,餐饮企业支付60%。”这位“代表”指出,目前国家对大学的午餐供应单位已经实行免税,而中小学的午餐供餐单位却仍需交纳5.5%的营业税,希望能通过立法给予这些供餐单位免税优惠。
在听证会上,同学们还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食堂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认为这些事件多半是因为学生午餐的供餐单位在食材进货、饭菜加工、餐具清洗等方面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在华政附中,听证已成为学校立规决策的前置程序。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学生纠纷,学校都会通过学生、家长、老师和专家代表等共同组成听证会,就相关问题做出结论或提出建议。
孙晓酉同学说,“听证会围绕校园热点,激发了同学们对于法律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论证,我们了解了法律知识、培养了逻辑思维、增强了规则意识”。
走出校园,实地体验
在校园听证会的基础上,华政附中搭建“明德尚法”实验室,建设“岗位见习”、“课题调研”、“事务实训”等十几个实践项目,形成了法制教育的特色。
到华东政法大学“做一天大学生”已经成为该校固定节目。几天前,124名高一学生来到华东政法大学,走进高级金融法律学院的课题课堂,聆听留美归来的副教授廖志敏的一堂《法与经济学》。
以课题为引领,中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了关于《食品中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查》、《幸福小区家庭使用节能灯的情况调查》、《番禺大楼家庭食用油摄入情况调查》等课题的研究。
利用节假日,景佳烨等七位同学来到上海普世律师事务所,做一日见习律师。同学们跟随律师听取服务客户的基本要求,见习了受理案件的相关程序以及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学习了有关司法文书写作。高一年级12位同学在新华路街道物业管理所,体验一日物业管理员工作。同学们跟随物管人员深入番禺居委会,协助物管人员妥善地处理了一起因水管漏水带来的居民纠纷案。
曾经走进人大的项诗娴同学说:“在电视上见过,政治课上学过,亲身去市人大议事厅,按下发言键,我们体会到畅所欲言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再是政治课本上的文字。”
法治实验室将辐射长宁区
“中学法治教育,不能和大学一样。中学生对法律条文不会太感兴趣,因此法治课还要做得有趣、开放。”校长潘敬芳说。华政附中的课表已悄悄发生了变化,依托华政的教学优势加入了诸多法律元素。高中政治学科形成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法律”、高二“宪法教育”、高三“民主与法治”三大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外法制史、校园法典、逻辑学初步等丰富多彩的法治学科拓展课。
学校开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主题课程模块。在“法律伴我成长”、“法治热点”、“法治论坛”等课上,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学生们带来许多经典而鲜活的法律故事和案例,供学生们分析、讨论。
据悉,华政附中刚刚成为长宁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向社区开放“明德尚法”实验室等资源。不久,长宁区8所高中的有关老师将到华政附中接受培训,今后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听证。
本报首席记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