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学招生的亮点之一就是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比例逐渐提高。这可以从各区的招生方案中看出来:例如白云区统筹400个公办小学的学位专项给予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荔湾区根据“北紧南松”的特点,今年先在南片(原芳村片) 一带的公校拿出部分学位定点招收外来工子女。黄埔区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由原来的4所增至今年的8所。
各区开放一些学位宽松的学校给外来工,这对几十万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无疑是好事,但各区做法却有所不同。以上述三区为例,白云区安排400个学位给外来工子女,但这批学位的分配规则却未见公布。荔湾区拿出部分学位招收外来工子女,但“部分”是多少,又是什么学校,谁也不知道。倒是黄埔区的做法,开明了许多,不仅说明了招收外来工子女的8所具体学校,而且说明了招收方法,“公开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抽签决定学位。”
黄埔区的做法有两点值得学习探讨。一是对待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门限入”还是“积极想办法”。我们看到近两年随着老城区人口的下降,适龄儿童的数量在减少,老城区多余学位的安排,是教育部门需要面临的取舍问题,部分学校通过“小班改革”化多余学位于无形之中,还有部分学校将多余学位用于择校创收,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但却鲜有将这些多余学位用于扩大外来工子女入学的提法,究其原因是本地教育资源不愿被摊薄所致。黄埔区扩大试点学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更多公办学位的做法值得鼓励。
二是以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安排多余公办学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在目前的条件下,公立学校在满足地段生之后多余出来的学位毕竟不多,这些学位相对于多达几十万的外来工子女,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如何分好这“一杯水”,也是极具智慧的事,搞不好就陷入了“拼爹”的游戏当中,到头来原本的好事,反而成为“坑爹”之事。
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在于不公开不透明。如何分好多余学位?黄埔区给全市树立了一个榜样,8所公立小学的剩余学位是通过现场公开抽签决定归属的办法来解决的。在目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抽签”无疑是一种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