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本市中心城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宇有些郁闷,老师布置暑假作业,按照平均分划线,低于全班平均分的孩子每天要比其他同学多做习题、多抄词语、多默写课文,小宇恰恰在这个行列中。一些家长认为,对于一年级孩子,老师就进行这样的“分层”,是一种变相惩罚。也有人认为,分层作业的做法其实是从小给孩子学业打好基础。对此,本报记者分头进行了采访并展开争鸣。
■“分分计较”思想作祟
本报记者 彭薇
家住长桥的王女士说,孩子才读了一年书,因为考试成绩比平均分低了0.5分,就被归入“差生”行列,放假以来一直闷闷不乐。“孩子才读一年级,就被老师进行分层,会不会太残酷了?”
一些家长认为,按照平均分布置作业,其实是给孩子过早贴上标签。六七岁的孩子,有的开窍早,有的比较晚。仅凭一条分数线,把孩子分成好生、差生,会给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或许比成绩的暂时落后带来的伤害更大。
另外,分层作业的科学性有待探讨。“差生”和好学生领到的作业有何不同?无非是作业量的增多。希望以作业的“量变”带来成绩的“质变”,其实不如通过作业本身“质”的改变,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说到底,暑假作业按平均分数线来分类,其实是一种“分分计较”的思想作祟。记者发现,这所学校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平均分都达到90分以上,全班的平均分也不低,以此要求推算,今后每个孩子是否要考到“双百”才算过关?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与其纠结于1分、2分的提高,不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规律等,这些对他们今后的学业生涯更为重要。
老师虽然需要个别化教学,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需指点。但对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应淡化这种“分类”,也不要过早地给他们贴上“差生”标签,而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成长。
□无关“面子”不必敏感
本报记者 李爱铭
按成绩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进行“因材施教”科学教育的一种探索。理性分析这种尝试,是有的放矢提高孩子作业效率的一种探索,是为孩子减负的一种做法。家长大可不必戴着“有色眼镜”,对这种做法过度“敏感”。
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应着眼于拓展知识和技能,而不必再机械抄写;学习基础差一些的孩子,则需要查缺补漏,加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依据考试成绩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取所需,是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之举。
而且,按考试成绩来划定作业层次,有一定的合理性。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均为基础知识,因此,考试分数的高下反映的也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分高者基础扎实,考分低者基础薄弱——以此为据分层布置作业,低于全班平均分的孩子每天合理“进补”,已经较好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可避免“无用功”。
按期末成绩划分暑假作业层次的探索,之所以引起争议,主要原因恐怕是涉及“面子”问题。其实,“加长版”作业跟成绩好的孩子拿到的作业相比,涨幅并不大。孩子和家长之所以反感,无非是自己被划进了“低分段考生”,自尊受挫而已。其实,只要不是按分数依次排名,只是依据全班平均分来客观诊断孩子的学业水平,“对症下药”助其提高,何来“伤自尊”之说?如果澄清了误读,相信家长能够心平气和地理解这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