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象征、民族不息的灵魂、国家进步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尤其是中学和大学应共同担当的责任。
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培养担当的精神。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当下,中学与大学尤其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担当教育。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比起美国、日本、韩国的高中生,中国高中生国家意识最强。如果这一调查数据是真实的且具有普遍性,我等倍感欣慰。需要警醒的是,我国当前的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不能止于这种数字优势,而要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行为准则上练就功夫,要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求真、求善、求美、求健”方面做实文章,这是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激发追问的意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学年递增,问题意识递减。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四年冠的好成绩,但这种通过“国家工程”取得的成绩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流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还是要更加重视解决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普遍性问题。目前,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授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外被毫无问题意义和思考价值的习题牵制,这是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都清楚的事实。因此,努力提升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着力创新开放式、探究式、自主性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婆术”“辩论式”“发现法”,解决真问题。这种激发大多数问题意识的教学才是大学和中学需要协同改革的“国家工程”。
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提升实践的能力。创新之源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历程。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成果,无一不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但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大学和中学,无论是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实验探究学习,重视和运用程度与实践之于学习、实践之于创造的地位很不匹配。身为校长是有责任也有空间改变这一现状的,如果所有的校长一起努力,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投身社会,自然就会发现服务社会之需,激发创造之欲,产生发明之果。
实现创新发展驱动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我想,是中学和大学协同改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