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祖籍晋江的归侨作家曾昆洛先生应邀在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召开文学讲座。
“您创作的时候快乐吗?”“在写作时您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呢?”……该校众多同学揣着一个个文学梦,带着对作家的憧憬,与曾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早报记者 吴小婷 通讯员 曾福建 文/图
作品
“逼出来”的文字
“有人说成功之路有失必有得,您在创作文学的路上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现场来自六年级2班的吴诗仪同学迫不及待地问。
曾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确实,这条路是不好走的。我在文学创作的路上遇到的挫折很多,最痛苦的是年轻时,很多作品寄到编辑部,没有被采用,手稿也退不回来。”
曾先生著有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它们居然是他坐在小木凳上,伏在一张小方茶几上写出来的。其实,他完全有能力把书房装修、装备得好一点,但他说:生活条件太好了,容易变懒,写不出东西。坐在小矮凳上,身体承受着一种压力,对心理上也有推动作用,逼着他不断向笔下的人物倾诉。
走在文学这条路上,曾先生想让同学们明白,有得必然会有失,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不会一直那么平坦,肯定会有些磕磕碰碰……
创作
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曾先生说:“创作是个快乐的过程,同时也是个痛苦的过程,关键要看你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写作是为了自己,为了读者,而不是为了得奖。”
生活中,有些同学对写作文苦恼不已,文章往往缺乏自身经历和感情。为此,曾先生指出文章要以亲身经历来写,写作时要非常投入,每一笔都注入真情实感,不能有一丝假情。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非常真实,就会让别人看了感同身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对于有文学梦、将来想当作家的同学,他提醒,写作时自己要分清是以作家的身份还是以写手的身份去写,写手的身份会比较累,犹如机器一般。他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作家身份,我从小就有文学梦,十六岁开始就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写作上,从未停下,坚持到了现在,我还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写下去,直到我的人生结束。”
讲座最后,曾先生还送了一句话勉励那些有梦想的人: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我感受到了昆洛先生写作的苦与累,我也要像他说的那样,一定要执著、勇敢地走下去。”与曾思佳一样,不少同学都受益匪浅。
此次文学讲座就像一次文学沙龙,热烈而轻松。“这是为了让广大同学在文学启蒙的路上,有个更好的引导。”该校负责该活动的曾老师说。
■人物名片
曾昆洛,晋江籍归侨作家,生于1945年,16岁时在《厦门日报》发表处女作——连载小说《海燕》。他的《南洋泪》被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又更名为《南洋有情天》),并著有诗歌杂文集《河的两岸》、小说散文集《最后一个慰安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