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世界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共同的战略选择。创新不仅是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特质,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和人生价值的本质表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靠创新的教育,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动力。
高校是各类尖端人才的集结地。应当仁不让地肩负着将中国最优秀人才培养成世界最高端人才的重任。然而,人才绝不是一朝一夕“拔”成的,拔苗助长的“速拔”和夜郎自大的“妄拔”都只能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创新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创造冲动,必须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动机、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坚韧性。高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主、自强的独立人格,造就具有开放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与他人沟通协作品质的人。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和教学的前沿性、引导性。
高校还应该密切与中学的联系,加强合作。在课程的设置、衔接方面进行探讨与磨合,对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有更多的了解。举办夏令营,开放科技馆、实验室来吸引中学生走近尖端科学。高校也要蹲下身子,走进中学校园,通过报告、讲座、活动指导等方式将前沿科学讯息介绍给中学生,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确立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志向。
基础教育同样有着前期发现和发展的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是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潜能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全面推行以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珍惜学生创新的巨大潜能,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渗透到各科教育中,在教学中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实施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其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而中学阶段应当以课堂教学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同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以发扬。还应该通过科技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基础教育必须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扬弃,探索和建构一种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并逐步完善,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里。
我们应该把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创新潜能的学生送到最适合的高校,使其有更好的成长土壤。但目前的高考选拔方式并不能完全做到,因为高考录取只有分数一个标准。我们都知道分数并不代表人的创造潜质,并且某一方面超长的学生也未必是全才。所以必须改革选拔人才的机制,不拘一格识人才,才能有效的发现创新型人才,比如:各大高校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加以专门的培养,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但目前的自主招生很大成分上成了又一次的高考,中学的话语权是十分有限的,影响了对创新人才的发现。所以自主招生应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多听一听优质高中校长、老师的意见,将那些在某一领域有专长和特别兴趣的学生吸纳进来。
只要高校与中学联手合作,交好接力棒,打好阵地战和协同战,以国家和未来为计,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为本,我们相信,一定会有大批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学生、中学、高校、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