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胡明)实施两年的“积分制”今年扩容,积分入学指标在往年6000个的基础上,新增2000个,总指标达8000个。根据《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近日,中山市教育局公布了2012年度全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入读公办小学一年级和公办初中一年级的指标数分别为4700名和3300名。其中,小榄、古镇、三乡3个镇区的入学指标均超过1000个。记者昨天获悉,截至目前申请积分入学的人数超过万人。
两年共9210名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
据悉,2010至2011年,中山全市共受理21602人次的积分入学入户申请,给予了4625名流动人员入户,9210名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中小学一年级待遇。
为了使这一政策更具普惠性,在施行两年后,2012年,中山对积分政策“扩容”,并作出了两项调整:政策外生育的子女也可申请积分入学;公司总部不在中山,但有异地社保证明的外来工,也可申请积分入户中山。
市流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本地人与外地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医疗、社保等,基本是同参保同待遇,而在教育和住房保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外来人员通过积分入学,可以享受本地人一样的待遇,而下一步,中山也考虑将住房保障纳入积分制,其实,“积分制是一个导向机制,促成了激励式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引导流动人员积极参与修身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强化公民意识,从事慈善公益,自觉融入城市。”
“父母成为志愿者,小孩积分入学能加分。”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增了文明修身积分指标项目,采用加减分形式,引导流动人员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及修身行动。目前流管部门已经启动了志愿者活动,发展消防志愿者、“新马路天使”流动人员文明交通志愿者等超过2700人。
此外,由于今年取消了申请积分入学的流动人员子女必须为政策内生育子女的限制,市流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政策仍然会优先安排政策内生育子女入学,在入学积分项中已增加了政策内生育奖励分30分。在入学指标有空余的情况下,再按积分高低,安排政策外生育子女入学。
“积分制或演变成‘双轨制’”
“积分制”为流动人员入户和享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2010年、2011年积分入学指标都达6000个,但这一指标每年都未用完。实施两年来,先行先试的中山积分制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些人甚至质疑中山积分入户、入学指标数偏少等。而今年新增2000个入学指标,能否让更多人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呢?
“不要过分在意每年入户、入学的流动人员人数,积分制本身不是一种资源,可以把其理解成一个党委政府对流动人口的一种态度,以及将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方法。”对此,中山市副市长谭培安说,积分制拥有诸多好处,不仅给流动人员融入当地提供了一个入户渠道,给他们扎根中山带来希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也提供了一种分配方法。
谭培安补充道,对于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前的分配可能存在不严密、不科学、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但现在通过积分制的办法,可以对有限的这些资源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
“我们在意的是对现有的‘蛋糕’切好,并不存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你多我少’的问题。”谭培安表示,积分制的正向效应很多,绝大多数都认为积分制是利好政策,并得到了包含户籍人口在内的广泛人群的普遍认同。
中山积分制到底能走多远呢?谭培安指出,即便是未来放开户籍,城市的教育、低保等仍然是有限公共资源,短期内不可能惠及所有人,那么积分制就是一个好的分配方法。或许“积分制能演变成一个双轨制,只要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完全惠及,积分制就是其中一个分配方法,从这点来说,积分制的‘寿命’将会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