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11日公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比起美国、日本、韩国的高中生,中国高中生有着最强的国家意识和最为务实的人生观。但有近半中国高中生希望出生在别国,感觉压力大,竞争激烈,教育缺乏创造力。(4月20日《重庆晨报》)
“教育应该做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前,教育缺乏创造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真的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了。
应当说,从根本上讲,是漫长而无休止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绑上了升学考试的战车;到了初中,"()"成了学校的唯一主题;而到了高中,一切为()让路,"高考"成为中学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即便上了大学,()也成为一些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姓"考"的中国教育让各部门疲于奔命,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家长为分而奔波忙碌,领导以分来考评教师,行政部门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判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上下下,组成了一部系统完备分工有序的应试教育集团,学校俨然成了制造同一规格人才的工厂,教室如同制造同一规格人的车间,教一样的教材,以完全相同的考试和评判标准判分,大家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地干着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完全忽略了学生成长的差异性,扼杀了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环境里,学生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创造力呢?不仅如此,应试教育更大的危害还在于,过度竞争和强大压力,使很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读书追求知识和探究科学的兴趣,视读书为畏途,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学以后。
由于学校走的是应试教育体制,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普遍形成了权威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过度的纪律约束和森严的师生组织等级体系而著称,因为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极力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杂念,靠学生自身的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这一模式最坏的地方,就是极力地扼杀了个体创新精神的存在,压抑着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要知道,创新教育需要挖掘学生在突破旧规范方面的创造潜能,需要的是学生主体内心思想的自由和舒展,而权威型管理模式恰恰不能做到这一点。当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仅仅为了学生的升学而教育吗?显然不是。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既然这样,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对缺乏创造力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使教育回归本位,焕发其原有的活力。
[稿源:红网]
[作者:杨亚军]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