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最近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完全按学区招生,即实现“零择校”目标,当地市民称之为 “史上最严格的择校限制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择校风”盛行的背景下,杭州如何避免“零择校”流于口号?记者追踪调查。
杭州首踩“刹车”
“老百姓最不满的就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说,公办小学和初中“择校”,一直被称为阻碍教育公平的“顽疾”,而择校的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杭州一所公办“名校”校长坦言,公办学校本就该服务于附近居民,对于递来的那些择校“条子”,学校要服从相关部门管理,参与各种检查评比,“我很纠结”。
“择校是一条极易滋生腐败的灰色通道。”蒋锋表示,从前由于教育缺钱等原因,择校被默认;如今实行绩效工资,各县区对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完全可以关闭这条通道。
民办“择校”大热
今年公办学校还未招生,“零择校”新政尚待检验。但记者近日从杭州15所民办小学招生的火爆现场看,这一新政还没有让家长们放下精神重压。
4月14日是“零择校”政策出台后的首次民办小学招生时间,杭州教育部门曾预估,因为公办关闭“择校”通道,民办报名可能“水涨船高”。但现场的热度还是令人意外。多所学校创招录比新高,有的学校甚至接近13:1。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接受报名始自14日上午8点半,但早上5点,就有家长来排队。学校不得不仿照上海世博会,在校内用绳子拦起曲折回复的多层“S”形通道。
在当地的网上教育论坛上,从 “零择校”新政出台起,相关帖子便层出不穷。有热心家长提供民办“名校”历年面试题的攻略,不少家长则写上“面试经”。一位孩子没被录取的家长感叹:“强烈的挫败感……孩子兴趣班去的太少,没有报名思维训练、阅读类、英语类的”。另一位母亲的观后感是:“看得我压力很大,十万个不愿强迫女儿学前就背上学习包袱,但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屈服。”
对于这一动向,蒋锋担忧地表示,“考试效应”极有可能传递到学前教育,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拼家长”,改拼“早教”。
何时“理智不择校”
针对杭州“零择校”能否落实,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只有真正做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硬件软件的公平,“零择校”才是理智的,而不是强制的。
西湖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陈为民认为,杭州推行公办初中小学“零择校”,背后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现实支撑。但也要看到,只有家长们的择校意愿下降了,“择校热”才能真正降温。
一些家长坦言,可以预见,杭州关闭公办“择校”通道后,购买学区房将成为更大的热点。
对此,杭州多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认为,与“特权择校”相比,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是一种进步,因为其用市场化手段,避免了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但也容易变成一种金钱比拼游戏,变成另一种不公平。
“治理择校乱象不能光靠‘末端治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要“治本”,应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还应扶持发展民办学校,满足多样性教育选择,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让各个初中学生有公平选择机会。
(据新华社杭州4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