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教材“南阳”注释打架,专家:莫给学术之争当裁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的这些句子国人都很熟悉,然而,湖北和河南的两个中学生偶然发现,针对“南阳”的注释,人教版教材与北师大版教材却截然不同。教材差异的背后,仍是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有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有别于一般传播载体,在内容上应更严谨,不应卷入学术之争,对没有定论的争议问题不应自己下结论,充当裁判。(4月18日《大河报》)
古时“南阳”到底是哪里?诸葛亮到底是哪疙瘩人?两种教材,两种注释。教材打架岂非拿孩子开涮——他们信哪一个好呢?
对没有定论的争议问题不应自己下结论,这是最基本的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教材质量关乎孩子和民族的未来,其重要性不必多言。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和审批者除了必须严格尽到出版、发行、监督管理的义务,确保教材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之外,更要具备科学审慎的治学态度,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南阳”注释打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学术之争”,更是“利益之争”。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千方百计跟名人攀亲,试图以此来获得经济等方面的好处。由此也引发了一起又一起争抢名人的闹剧:河南和陕西两地的黄帝之争、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伏羲之争都如火如荼。尤其是诸葛亮,更是好几个地方都在争抢。名人之争其实是面子之争、利益之争甚至是政绩之争,说来说去还是绕不开一个“利”字。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名人做噱头,就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可以搞活动、搞工程,或许还可以大张旗鼓开发“文化之旅”大赚一把了。
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名人之争,社会各界早有质疑。然而,这股风气不仅没有停歇,反倒愈刮愈烈。现在竟然有教材也牵涉其中,不由得令人生疑:某些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将“私心”带入了编写工作呢?至于有没有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公关骚扰”,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也不管有多少条理由,抢名人都不能拿教材做武器、拿孩子开涮,还是那句话——教材质量关乎孩子和民族的未来!
[稿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