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各地的补习班又开始频频冒头,价格更是屡屡冲高。近日媒体报道,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有的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
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补课费用,一方面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补令”,但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行政命令,都挡不住众多家长、学生奔向补习班的急切脚步。补习课堂的“魅力”何来,又是什么力量让“补课市场”如此兴旺?
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样看起来很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却存在着非常“理性”的个体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分成为决定性指标的背景下,单考课堂内的那些基本内容,区分度有限,而要体现区分度,就要加考一些更偏更难的内容,学生为了提高分数,补习班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坦言: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扭曲的分数逻辑误导下,人们对补习班趋之若鹜,一些培训机构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惜以“漏题”等方式体现补习“效果”,取得家长和学生对补习班的信任,使得本应作为附加教育手段的补习班,变成了家长拼学费、孩子拼课外时间、老师拼失德的“三拼班”。
不可否认,补习班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补习班可以有,关键是规范发展。现在不少补习班鱼龙混杂,游离在教育、物价、工商等系统之外难以监管,一些在职教师“走穴”进行有偿补课,某些培训机构借补课高额收费,种种乱象助长了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治理。
当然,补习班红火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也不能忽视。“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的从众心理,往往刺激了补习市场的需求,也对补习价格的高涨推波助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认识“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教育之道,摆脱分数逻辑的影响,显然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方面努力。
更深一步看,如果考试分数作为“通行证”的单一性不改变,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现状没有缓解,如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反差没有消除,补习班就有生长的土壤,违规操作也难以根绝。治本之策,还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并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创新教育体制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校长在一所世界名校门口遇见一位女孩,她正准备迈入大学生活。而在此前的一年里,她必须拿出一份足以说服学校的社会调研,她的母亲则利用周末时间在一旁忙着发放问卷。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想到,假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能将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与考试分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结果又会怎样?如果从教育部门到家长都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全面成长上,补习班还会有“疯狂”的砝码吗?朱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