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讯 站在4层高的新教学楼前,通榆县第十中学校长王忠昆自豪地说:“农村学校能盖起楼房,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你瞧,黑板、桌椅都是新的,楼里还是集中供热,和城里学校比,啥都不差。”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县,通榆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到今年,全省包括通榆县在内,共有14个县(市、区)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我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全省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城乡中小学差距缩小了
走进通榆县第十中学,校长王忠昆介绍,班上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现在的学习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上初二的李天同学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和城里孩子一样了,也有室内厕所了。”
汶川地震一年后,一项力度空前、覆盖广泛的民生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在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它也被誉为全省数百万中小学生的“生命工程”。仅2011年,我省校舍安全工程已累计开工697万平方米,累计投入51.5亿元。
据悉,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规划(2011-2015年)》,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建设力度。今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等10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在加快缩小。
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提高了
我省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带动和激活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3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共为全省42个县(市、区)1380所农村中小学校输送特岗教师8502名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同时,我省已有410名“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中学任教,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我省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仅去年就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28310人,大幅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启动实施了“国培计划-吉林省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使4660名幼儿教师在培训中受益。
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共享了
探索区域内学校的合作共赢,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通过开展“大学区”办学、实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校际间共享。通过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批次完成了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素养;通过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记者 郭美佳/报道)
相关链接
文化走基层系列报道四
昨日,记者走进珲春敬信镇二道泡村,感受别样的民俗文化
早期踢棉花足球 弹黄泥琉琉
城市晚报讯 昨日,专家组走进了珲春敬信镇唯一的学校,坐落在二道泡村。
敬信镇唯一的学校坐落在二道泡村北。据校长金兴龙介绍,这所学校,小学生和初中生加起来共45人,加上学前班小朋友共51人,教职员工49人。
朝鲜族班里共有6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还有一个班级,教室里只有4名学生和一名老师。金校长说,他是1988年参加工作的,当时敬信的学生不少,小学部就有500多名学生,中学部有300多名学生,现在的学生全部加起来还没有以前的一个班级多。
在二道泡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当地民俗文化与别的地方都有不同,婚丧嫁娶、服饰、游戏等都保留着当地的早期文化。比如,当地早期的足球和弹琉琉始终保持特色。早期人们玩的足球是用袜子塞满了棉花或牛毛缝制而成的,而琉琉则是用黄土捏后烧制而成的,在全国都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