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昨天,()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北京小升初入学渠道里,符合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的电脑派位方式呈现萎缩趋势,目前北京择校竞争最激烈的3个区是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其电脑派位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分别约为44%、33%和40%,均不足半数。
就近入学呈萎缩趋势
昨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名为《北京市“小升初”乱象和治理:路在何方》的研究报告。报告呼吁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所谓“共建”就是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被视为典型的“以权择校”。
报告分析说,北京“小升初”入学渠道包括“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电脑派位生”等多种方式,但符合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的电脑派位方式呈现萎缩趋势。
建议减少共建生比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解释说,小升初问题上的择校就是“以权录取”“以钱录取”和“择优录取”,其中“以权录取”主要表现为共建生和条子生。
杨东平认为,在“小升初”择校问题上,家长、培训机构乃至于重点学校和校长都不应承担主要责任,地方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他说,考虑到北京的特殊性,有大量的国家机关存在,限制权力是北京市义务教育秩序整顿最为艰巨的任务。
他建议,北京市应首先公开政府机关与名校“共建”的状况,逐渐减少名校招收“共建生”的比例,到2013年全部取消。
■ 现状
占坑班
超九成年花费逾八千元
这是公办重点学校自办或与社会机构合办、面向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机构,可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升入本校初中。调查报告称,目前各个名校都有自己对口的培训学校,只要进入该校就读,才有可能将来被“点招”进入该名校,因此被称为“占坑”。90%以上占坑班每年花费在八千元以上。
报告以海淀区为例说,2010年海淀区名校对应占坑班106个,在占坑班学习的总人次为每月55000人次。共点招560人左右。
推优生
各区县小升初扩大推优比例
推优派位是目前各区县确认的重大入学政策,目的是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进入优质中学的机会。这类似于保送制度,每个小学会分配到几个乃至几十个名额,学生按成绩“排队”,入围学生将被推荐到优质学校。报告认为,现在各区县“小升初”政策的一个调整方向是扩大了推优比例,如东城由2010年的15%上升为2011年的20%,西城区为30%,海淀区为13%,这为择校留下很大漏洞。
共建生
一所中学10余单位共建
这被视为“以权择校”的典型、有北京特色的“小升初”政策。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共建单位有时利用公共资源给重点学校额外投入,以“共建”名义统一交给学校,这种方式隐蔽性强,信息完全不透明。报告称,海淀、西城、东城和朝阳均有“共建生”政策,招生比例从未对外公开,许多优质中学的共建单位多达十几个。
■ 分析
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加剧乱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小升初”择校乱象的形成有家长、名校竞争、社会培训机构以及政府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失去监管、规则不公,开放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和以优择校等,未能有效维持义务教育正常秩序,加剧了“小升初”乱象。
杨东平说,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传统价值观念,精英主义价值和名校情结深入人心,并因独生子女政策而被放大和合理化。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有其特殊社会结构,具有庞大的国家机构工作人员阶层,以高级()和管理人员、企业家、新富人群为主的优势社会阶层对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强烈欲望,他们倾向于运用特权、寻租等方式来实现。同时新生的白领阶层和许多普通家庭也有强烈的择校动机,这种从众心理会被商业诱惑乃至于虚荣心所牵引。
杨东平说,在这种心理下,由于北京实际上存在着重点学校制度,区域内学校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分布不均匀,这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
但政府监管不力仍被杨东平视为“择校乱象”的主要原因。他说,在“小升初”择校热中已形成稳固的明确的利益格局、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重点学校制度导致资源配置不公,开放金钱和权力择校的通道导致入学规则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