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最为出色的区域之一,西城区未来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在已经拔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如何寻找新的突破点,是西城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西城区方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已经拿出了详尽的未来规划。
挑战——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相对短缺
教育资源布局还不够合理,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入园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一轮小学入学高峰即将到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优秀校长教师、拔尖人才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全区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聚集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今后五年西城区将全面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发展战略,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争做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首善之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以人为本的实践区和党建工作的示范区。教育作为承载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优化西城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西城科学发展,需要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城教育拥有一大批优质资源校,教育基础雄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这为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西城教育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布局还不够合理,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入园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一轮小学入学高峰即将到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优秀校长教师、拔尖人才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全区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西城教育要实现领先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西城教育要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把握新形势,牢固树立首都意识,以首都标准为工作准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内涵品质,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全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支撑。
今后五年,西城教委将紧密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区域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教育改革工程、人才强教工程、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工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数字化教育工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区、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区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高产区,使西城教育成为首都教育的高地,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突破——实施“八大工程” 打造“教育四区”
■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数字化教育工程打造教育均衡先进区。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打造素质教育示范区。
■依托教育改革工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打造探索创新教育实践区。
■深化人才强教工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程打造培养优秀人才高产区。
今后五年,西城区将按照教育均衡、内涵、特色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实施《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实施“八大工程”为工作重点,以打造“教育四区”为目标,努力推动西城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数字化教育工程打造教育均衡先进区。一是恢复历史悠久的品牌校,重点异地建设工程。二是扩大优质校办学规模,每个街道学段都有一所优质校。三是改扩建多所学校,应对入学高峰。四是完成对接安置项目的教育配套,外迁居民能接受优质教育。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数字化教育工程,健全校际协作发展机制,畅通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完成区政府与北京市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的目标任务,促进全区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着力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恢复历史悠久的品牌校。重点推进畿辅中学重建、北京六中异地建设工程。二是适度扩大优质校办学规模。采取小区配套还建、改造规模较小学校、整合不同学段教育用地、资源置换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全区每个街道地区各学段建有一所优质学校。三是积极应对入学高峰。新建、改扩建15所幼儿园,缓解入园压力。新建、改扩建8~12所小学,做好迎接小学入学高峰的准备。普通中学在保证现有规模基础上,适度扩大。适度调整职业高中,改变一校多址现状。四是配合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工程,完成对接安置项目的教育配套任务,做好西城区外迁居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深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实施北纬路中学、南菜园小学、回民幼儿园、科技馆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单位的改扩建工程,逐步解决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以及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达标问题。在新建小区,科学、合理规划教育用地,按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证新建校达标。进一步拓宽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环境,打破部门、校际、学段限制,推进全区范围教育资源统一使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
推动校际发展高水平均衡。着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创新办学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建以北京小学、实验二小、北京四中、北京八中为核心的四个教育集团。根据“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的原则,以优质校为核心,以成员校为基础,引入高校和研修机构的支持力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形成紧密型合作联盟。二是完善学校发展联合体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以普通高中示范校为核心,每所学校辐射两至三所学校,加速形成“理念融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学校发展联合体。三是鼓励学校办有特色,力争校校精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优质校和特色校联盟、特色校联合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理念融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特色学校办学联合体模式。四是依托国内外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推动学校发展,推进科研项目实验学校试点工作。
打造数字化西城教育。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适度超前、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网络应用范围,高标准推进教育信息化。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打造素质教育示范区。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职成衔接办学模式。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校精彩、人人成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要不断提高德育实效;二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三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要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五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发掘传统文化育人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申报制度,打造一批富有西城特色的教育品牌。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起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职成衔接办学模式,促进成人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满足残疾学生受教育需求。
■依托教育改革工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打造探索创新教育实践区。实施国家课程,发展校本课程,适当补充地方课程;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扩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初中校指标比例。
以教育改革工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为依托,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具有西城教育特色的育人新模式和新经验,激发西城教育发展的新活力。
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大力发展校本课程,适当补充地方课程,完善具有西城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稳步实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扩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初中校指标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围绕学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探索与实践,推进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创新,建立起与学校教育管理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人本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用制度引导和激励干部、教师、家长和社区共促学校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内驱力。
推进重大项目改革试验。以当前国家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契机,依托“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建设试验”、“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验”、“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试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改革试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改革试验”等八项重大项目与改革实验,力争在关系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推动西城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深化人才强教工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程打造培养优秀人才高产区。到2015年,中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教师9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5%达到研究生学历;初中专任教师15%达到研究生学历;高中专任教师30%达到研究生学历,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化人才强教工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程,促进人的自主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强化对教育优秀人才的统筹管理,开通“教育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和优秀教育成果的政府奖励机制,构建教育人才聚集平台,以人才优势赢得教育领先发展优势。着力从两方面推进:
一是实施“卓越教师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和发展保障机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搭设教师成长成功平台。创新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坚持向青年教师倾斜,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占一定比例。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西城区骨干教师评选名额向普通学校教师倾斜。到2015年,重点培养60名特级教师,3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0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形成西城区骨干教师梯队和名师团队。市区骨干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境外研修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与境外高校联合举办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继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到2015年,中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教师90%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5%达到研究生学历;初中专任教师15%达到研究生学历;高中专任教师30%达到研究生学历,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
二是实施“教育家工程”。加强“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校长发展导师团”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和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借助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名师和名校长资源库,举办全国知名教育家论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展示西城区名师和名校长教育教学思想。
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紧扣北京市世界城市定位和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发展理念,实施教育开放式发展战略,提升西城教育国际影响力。建立区域和校际国际交流机制,扩大与发达国家、国际教育机构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西城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探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创建首都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建成首都学习型城市示范区。
落实——加大投入和督导 增强教育发展动力
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北京市前列,生均教育投入保持北京市领先水平。
首先,完善领导机制。深入落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教育职责,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建立健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将各部门落实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北京市前列,生均教育投入保持北京市领先水平。建立西城区教育基金会。保障教育重点项目及精品项目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
再次,加强教育督导。进一步发挥督政与督学的职能,构建监督和指导并重、自评与督评相结合的督导机制,提高教育督导实效性。加强督导机构和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开展教育督导调研和科研工作,促进教育督导专业化发展。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改进督导评价方法,完善督导监测手段,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
□ 文/本报记者 鲍丹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