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前身是1908年建校的京师官立初等第一小学校,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名校。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征程中,学校逐渐积淀形成了“教的生动有趣,学的主动活泼”的教学特色。
2002年,当时的宣武区作为首批国家实验区之一,率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也就是在这一年7月,我到学校任校长,8月组织学校老师培训。当时,如何打造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一大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创新之路”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让校本课程成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程”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应当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体现学校百年历史文化底蕴;二是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宣南文化”;三是与学校的语文教学特色相契合。
但是以什么为主线或主题来把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有机地整合呢?
■ 一篇文章引发的灵感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现代教育报》2002年7月刊登的一篇题为《校园童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报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篇文章旨在批判当时“灰色童谣”在校园里恣意漫延的现象。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灰色童谣”之所以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贴近儿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其次是因为其内容来自不同的生活,加之多元文化良莠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者,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错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落差等现实问题,使儿童对成人化的传统教育缺乏认同感。这恰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校园中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校园文化的文学作品。既然孩子们有兴趣,何不凭借童谣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很快,一场“灰色童谣阻击战”在我们校园悄然打响。同时,这一举措也为我们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找到了突破口。
看准这一突破口,我们将《北京童谣》作为课改实验年级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每周安排1课时,事实证明,这一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新童谣”项目实施10年,受到了全体师生以及家长的欢迎,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 分年级分学段制订教学目标
基于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分年级、分学段设定童谣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有效利用和开发校本教材、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低年级以学习、诵读童谣为主;借助校本教材,在读中学习童谣,了解内容,培养语感;通过童谣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
比如一年级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发设计的《魔幻王国探宝记》一课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背诵及表演关于路队规则的童谣;
2.能够熟练背诵本堂课新学习的路队童谣;
3.对于路队这一日常行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对于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中年级以学习、仿写童谣为主;借助校本教材,学习、掌握写作方法,并通过多种童谣活动,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如三年级教师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例,教学目标是:
1.通过诵读、评改、展示、体味童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为学生提供“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库”,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浏览,搜集信息,合作创编出内容更为丰富的童谣,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3.使学生在童谣创编和吟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喜欢用童谣形式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高年级以学习、创编童谣为主;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童谣创编、童谣践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如六年级教师开发的《创编成语童谣》课例,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看影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在词语接龙、创编童谣等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诵读、创编童谣的乐趣,更加喜欢这门校本课程。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就这样,通过分年级、分学段制订教学目标,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童谣的需求,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童谣的热情。
■ 确立童谣教学“十字方针”
为了提高课程质量,课改之初我们就派出专门教师,在北京少儿图书馆的大力协助下,开始了北京童谣的挖掘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逐渐形成了“学、编、说、传、唱、演、画、书、荐、用”的童谣教学“十字方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
在课堂教学上,新童谣成为老师们开展教学的“得力助手”。语文课上的知识难点,数学课上枯燥的概念公式,体育课上的动作要领等等,都被老师们巧妙地转化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首首小童谣。此外,美术老师可以教孩子“画”童谣,音乐老师可以教孩子“唱”童谣……可以说,童谣已经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德育工作中,新童谣具有“启智养德”的核心价值。我们从儿童的视角拓宽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童谣文化,开启儿童心智,融入儿童生活,引导儿童行为,丰富儿童体验,促进儿童发展。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我与童谣一日夏令营”、“童谣声中学礼仪”、“唱健康童谣、做有益游戏”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学、编、传、演的过程中规范、转变行为,实现新童谣文化重启智、更重养德的核心价值。
在家校合作中,新童谣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说,新童谣已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环境和谐共生、互促发展的融合剂。
□文/杨英(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