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武汉某小学近日进行入学测试,学生家长也必须参加考试,家长成绩将纳入考试总分。该小学一负责人表示,这样是为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6月13日《广州日报》)
小学招生,“绑架”家长进考场,美其名曰“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教育”。这个“让”字其实就是“逼”——因为你不考,就等于丧失了孩子入学的资格;即便你考了,也很可能被挤在“优秀家长”的屁股后面。武汉某区招考办负责人表示,“报名人数太多,这是刷掉部分学生的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了这个“比较好的做法”。为什么“比较好”?因为能刷掉部分学生。但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同等条件下你优于其他人,也很可能因为你的家长试卷做得比较糟糕,而丧失了入学资格。照此逻辑,()招聘,为了“让家长与未来的公务员一起搞好行政工作”,很有必要考考其父母的行政能力;名牌大学招生,为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高等教育”,也很有必要考考其父母的智商水平……结果,父辈能力成了决定后代成功的重要因素,先赋资质决定了后赋努力的必然结果。这其实是现代版的“龙生龙,凤生凤。”当然,这话从遗传学来说不无道理,但如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被奉为圭臬,不啻为公平正义的悲剧。上个小学,就要考察到祖宗八代,这是均等化的基础教育,还是权势思维下的精英VIP?如此“比较好的做法”,除了放大代际传承的必然性、夸大福佑子孙后代的承袭性,于社会发展而言,何功之有?有人说,“减少特权,就应该杜绝‘让领导先走’、让领导先飞的现象,就应该控制特权车、特权房,就应该限制萝卜招聘、根除权力世袭……”其实,要减少特权,除了对权力本身多加制约,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机会,不因家长卑微而失权、不因家庭不堪而失利。将家长的“分数”与孩子上学的资格挂钩,这和公职招聘中的“领导子女优先、内部员工子女优先”有什么本质差别?只不过一个是明处考家长、一个在暗中比父母罢了。
没有天生的强势、弱势。当失衡的教育以挑剔的嘴脸选择被教育对象时,你很难说这是教育理念的悲哀还是公共政策的丧心病狂。看似程序正义的“考家长”,不过是一出现代版的“龙生龙,凤生凤”,如果这真是社会认可的“好的做法”,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注定不会有什么奇迹和惊喜、希望和改变——因为,没有“得力”的父母,一切皆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