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科教卫版刊出“男孩教育”系列报道第一篇,引起众多议论。如今学校教育中“女强男弱”现象客观存在,如果任其发展,这种“惯性”很可能一直持续到大学甚至成年,既不利于男孩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健康生态形成;如果对男孩进行“特殊照顾”,不仅会伤及优秀女孩的发展机会,也将伤害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男孩该不该享受“特殊照顾”?本报记者参与讨论,表达了不同观点。
扬长避短 学校评价标准要改
本报记者 彭薇
我们现在所说的 “男孩危机”,主要是指男孩在学业上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成绩、班干部组成等方面,都是女孩稳居前列。其实,“男孩危机”的背后是一场“评价危机”,需要老师根据男孩特点给予适当“照顾”,让男孩扬长避短。
客观地说,目前的教育体制与考试制度更偏向女生,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将男生之“短”与女生之“长”作比较,男孩相对“吃亏”。女生比男生更加细心,自控力强、擅长记忆,更容易得分。相反,男生粗心好动,课堂上往往坐不住,在遵守规范方面确实不如女生。长此以往,在一些老师眼里,多数男孩的性格特征,会被看作“不守规矩”,特点慢慢变成缺点,受到一定压抑。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过程中,应当给予男生特别关注和“特殊照顾”。男孩喜欢动手类活动,但学校教育这方面的活动太少。老师常反映男孩在课堂上坐不住,但是他们在参与动手制作、小实验等科技活动时,一两个小时都坐得住。因此,对男孩教育时应特别注意减少“你不乖”、“不守规矩”、“坏小孩”等标签,鼓励其自信。
今年起,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办“男生班”,也是在探索培养男生的独特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男孩空间感强、思维活跃、擅长运动、动手能力强等优势,对男生教育“扬长避短”。老师的评价尺度不应“一刀切”,完全可以根据男孩特点,鼓励他们多进行探索类活动,而不是一味压制其探索行为,这样更能发现男孩身上的闪光点。
貌似公平 “女强男弱”难变
本报记者 李爱铭
男孩在学校是否需要“特殊照顾”?乍一看,“男孩危机”客观存在,因此引起了诸多教育者的重视,并通过评优时男女比例平衡、部分专业对男生降分录取、开办“男生班”等方式,在教育和评价过程中给予男孩“特殊照顾”。其实,这种“优待”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可以说,“男孩危机”并非一个“真问题”。固然,无论从学业水平,还是从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男女生录取比例来看,“女强男弱”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真正落后于女孩。改变 “男生落后于女生”的局面,无需“特殊照顾”,只要让男女生彰显各自优势,“男女失衡”就会自然消解。
现实操作中,通过“特殊照顾”帮助男孩发展,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基础教育必须为所有孩子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如果通过“特殊照顾”为男孩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让男孩获得貌似均衡的发展机会,其实是挤占了很多优秀女孩的发展平台,教育也将陷入“为了解决一种不公平而产生另外一种不公平”的尴尬。而且,通过“特殊照顾”帮助男孩争取发展平台,结果反而可能加剧“女强男弱”的趋势。由于男生得到“特殊照顾”,女生群体中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高手如云”的女生群体中胜出,只有更努力、表现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