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英语等级、音乐考级……校长们到底还要不要看?!”针对今年的“小升初”,上海市教委赶在3月下旬——民办学校招生启动之前,出了一纸新规:各民办学校5月起统一实行网上报名,且报名时拒收学生提供的各类考级、获奖证书和特制的个人简历材料。
家长们被逼急了!对不少家长而言,在孩子小升初的前5年,他们几乎奉献了所有的双休日。按照一位家长的说法:“含泪剥夺了孩子金色的童年。”但如今,政策言明考级、证书“一律不看”。家长担心,本就充满玄机的“小升初”报名,会否因新政出台而更加扑朔迷离……
新禁令,宛如及时雨
最近三年,民办学校招生大战一年比一年早:前年4月份启动,去年3月份,今年是2月份……市教委不久前出台的招生新规,看上去是在给很多民办学校“做规矩”,可这些学校的校长们反而拍手叫好。
4月下旬,张爸爸来到杨浦区一所知名民办初中校门前,顿感万分懊恼。校门外赫然贴出一张“拒收告示”,门房间的保安称按照上级指示,不再收取学生提供的任何材料,学生要入读该校,一律网上报名!
保安口中的“上级指示”,正是今年上海市教委对义务教育招生提出的新规:本市各学校报名时一律拒收学生所提供的奥数成绩、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拒收各种特制的学生简历等;要求各民办校统一实行网上报名,规定了5月初为报名时间,5月中旬为面谈时间。
令张爸爸懊恼的是,此前一周他去学校送“材料”,校方还在接收。据“内部消息”,当时学校收到的学生简历材料已近2000份,而该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依然是150人。
那次,张爸爸没有投递成功,原因是材料“太薄、太朴素”。一名校方“收材料”的工作人员语带鄙夷地提醒他:“你这位家长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任了,你看看人家的材料——”说着,拿出一叠叠装帧精美的学生简历。和那些酷似婚纱写真设计的“简历”相比,张爸爸手中一叠用A4纸黑白打印的简历,的确有些寒酸。
“我今天先不交了!”张爸爸抬腿离开,简历“升级”计划提上日程。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前后不过一周,就撞到了市教委新规的“枪口”上。这一次,不仅材料没法送进学校,更重要的是,网上报名仅要求填写学生基本信息、综合情况等,至于“获奖”、“证书”,学校报名表甚至都没开设栏目让学生和家长填写。
证书,看,还是不看?家长琢磨不透围墙之内那些民办学校校长的想法。
“这些年,招生大战一年比一年早。”一位民办中学校长扳着指头数,前年4月份启动,去年3月份启动,今年2月份过完年,送材料的家长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所以,市教委的新规虽然看似在给民办学校“做规矩”,其实却更像一场“及时雨”。“今年,我们总算可以绿色招生了。”在这所学校,市教委新规颁布之前,家长送去的学生简历材料已经超过了1500份,而往年的平均水平也就2000份上下。
今年,众多校长不用再为成摞成摞的学生简历没地方堆而担心了,但另一重苦恼却在加剧:动辄10:1甚至20:1的录取率,要招到好生源,又没“证书”作为参考,招生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势必会大大增加。
“证书狂”,其实很不值
很多家长,硬生生地变成了“证书狂”。是否能争夺到一张有“含金量的证书”,往往会成为一个“小升初”家庭在孩子完成升学前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和张爸爸不同,很多家长对于市教委的新规,将信将疑。作为一种应对,眼下,仍有家长正想尽办法突破“拒收材料”的禁令:天天在校门前蹲点“逮”校长交材料、把材料用包裹快递形式送到校长办公室……一些在新规出台前已提交过材料的家长也不死心,一路尾随校长,只为补上一句:“孩子最近又考了一次‘小机灵杯’(一种奥数考试),比之前提交材料中的那个名次提前了,要不要更新下材料?”
“小升初”的家长,多数信奉一条规则:孩子考的证书越多,进知名学校的机会就越大。由此,那些民办名校越来越多地背上了骂名,仿佛疯狂考证现象是它们催生的。
这是一位家长的日记,记录着一个小学生奋战证书的坎坷路:
“2010年3月31日。我从网上获知,‘中环杯’宝宝没有获奖。记得考完后,宝宝带回来他的草稿纸,我一看,怒火直冲脑门。第二、第三道题,宝宝的解题思路都对,就是最后计算错了。这次不拿奖,预料之中的事,可心里有些难过!”
“2011年1月5日。过去的12月份被称为考试月。这次新增加的通用英语三星笔试给了宝宝一个机会,他没怎么复习就去了,因为要考的杯赛挺多。奥数方面,宝宝目前已进入‘数学大王’、‘春蕾杯’决赛,他真是越战越勇。”
“2011年3月1日。恭喜宝宝,第九届‘小机灵’杯奥数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正值小升初投简历的时刻,宝宝虽然证书不少,但这张小机灵一等奖证书无疑是给择校加上了个比较重的砝码。”
对于证书,家长误解何其多!
“我很负责任地说,我们真的不看证书。”市教委最近组织的一次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会上,针对“新规”,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徐俭直言不讳。之所以不看,乃是因为这位名牌民办初中的掌门人深悉考级市场的“潜规则”:以一些艺术考级为例,市面上会有多个主办单位组织的考试,如某某协会、某某学院。对于每个主办方来说,考级是一门生意,得与同行竞争、吸引更多人来考。怎么吸引?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A主办的考级考试中总是无法通过,自然会转投能连连升级的B方组织的考试。久而久之,主办方找到窍门:提前公布所有考试曲目——降低考试难度,以至于孩子永远就练习那几首曲子,“为考级而考级”。
不能否认,在过去十多年中,以奥数、英语考级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英语、数学、艺术类的考级证明、证书,的确成了不少初中、尤其是民办初中挑选学生的重要依据。“要认识一个人,信息当然越多越好。”杨浦区凯慧初级中学校长曹家骜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家长对于名校招录规则的一些基本认知:曾几何时,一些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民办初中,确实在招生时将学生的证书、考级证书作为招录时的必要参考内容。因为民办学校要办出特色,自然会对生源有所选择。
可如今,很多校长对于“证书”的态度,其实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一些本来颇具“权威”的杯赛证书,如今也开始被剔除出招生参考的获奖范围。“证书的水分太大了。”谈“证”色变的校长,越来越多。
虹口区新华初级中学校长陈剑波说,过去几年招生,就被“证书”折腾得够呛。“筛选学生简历,前几年我还看看‘希望杯’和‘华罗庚杯’,后来发现不行,就改看‘中环杯’‘小机灵杯’。到现在,一张证书都不能相信了!”陈剑波发现,每一张杯赛证书的背后,都有一条迅速催生的利益链。一旦学校公开承认看重某证书,社会中介就迅速跟进培训和考试。次年,该证书含金量立马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假冒证书。
对于考级、证书,徐俭亦相当烦恼。“说实话,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证书,倒也清爽;可一旦提交了证书,我反而弄不清楚这个孩子到底是啥水平。有的孩子牛津英语二级,有的孩子剑桥英语三级,拿了一大堆英语证书,结果我们收进来后发现,这些孩子都是似懂非懂。”
各种丝毫没有含金量可言的证书,无不是在告诉招生老师:孩子在家长的盲目追风下,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而其背后的问题是,孩子是否已经厌学,已经对学习没兴趣了?是否在数学、英语这些科目学习上已经因为入门不正宗而走向歧路?招生老师的这些狐疑,足以影响孩子的录取。
盲目偏执,都成了商机
市面上有为数不少的社会培训机构,自称为某某名牌学校的“对口培训班”或“小五班”,开设“小升初”培训班。经调查,“对口”之说纯属捏造。
与公办学校不同,依据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于是有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双向选择。近些年,越演越烈的招生大战无不是证明:家长和学校之间,其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商业嗅觉灵敏的社会机构,则把这种信息不对称演变为一次又一次可大把盈利的商机。
一些广告公司早就盯上了制作精美学生简历的业务。放艺术照片,用铜板纸塑封,厚厚几十页,足有七八斤重,一眼看上去就像新人结婚时拍的婚纱照。还有的豪华简历,装帧比书店里的精装版图书还要精美,一份的成本费通常需要数百元,而家长们的花费则以上千计,因为报考学校免不了“一稿多投”。
如此豪华、精装版的简历,给学校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很怪!”陈剑波脱口而出。他说,学校专门安排了两位教务员初选简历,所以家长想用豪华简历吸引校长眼球,其实是一厢情愿。“我们做了几十年教育,难道会把简历厚薄或者精美程度作为选择学生的依据?这未免看低教育者了。”徐汇区逸夫小学校长戴舜琴也如是表示。
足足几十页厚的精装简历,究竟告诉了学校哪些重要信息?这又是一个让校长们哭笑不得的话题。
除了各类证书、获奖证明,不知谁引领的风潮——如今的学生简历里流行夹入“自我介绍”,以展示孩子的“文笔”。但是这种介绍更像是“自传”:从“我的父亲”写起,历数“我的母亲”、“我的爷爷”、“我的奶奶”……翻了十多页,还没看到“我”。
无奈,市面上简历“厚化”、“豪华化”愈演愈烈,其中不乏家长间攀比的因素。上海市新竹园中学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曾遇到家长在校门前交流“豪华简历”的制作过程。“即便我们告诉家长A4纸打印的几页自我介绍就可以作为孩子的简历,但家长看到别人交了像写真集一样的材料,立马决定晚些交材料,直奔制作公司而去。”
市教委基教处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家长的盲目和偏执,正在被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家长总认为民办学校招生喜欢看证书,搞的是应试教育。其实,在背后煽风点火、坐收渔翁之利的,正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家长越焦虑,商机就越多。”市教委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面上有为数不少的社会培训机构,自称为某某名牌学校的“对口培训班”或“小五班”,开设“小升初”培训班。但实际上,“对口”纯属捏造,名校根本不知情,不认可;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冲着家长渴望“攒证书”的心理,纷纷举办各类杯赛。参加这类比赛,费用低廉或免费,其中的盈利模式却正是家长和学生必须高价购买备赛的各种辅导书和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