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热,让全国许多城市拉起了“高温警报”。降温择校热,填平教育落差,成了各地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他们之中,有的成效初显,有的“高烧难退”。
我们聚焦北京、广州、四川、安徽四地,看看他们的现状,听听破解之道。
——编者
广州民校联考争取1/10的机会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小升初”又到了招考时。在广州,家长们有的忙着找人托关系;有的忙着四处打听各优质初中的“自愿捐资助学费”标准多高,招生要求是什么;有的忙着督促孩子加紧用功,争取考进“名校办的民校”……
5月3日,在做客广州市政府纠风办、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沟通无界限 行风大家谈》时,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华同旭表示:广州“小升初”总体来说是“健康的”。解决“小升初”择校问题并不是消除或者杜绝择校,事实上,“择校现象永远也不会彻底禁止”。
“择校也许有一千个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小升初’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对于教育部门的观点,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公职律师事务所主任王超莹针锋相对:“为什么市民要挤破头去择校?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没能均衡发展。”
“名校办民校”又生乱象
花巨资才能挤进名校的“择校”问题一直是广州教育的顽疾。在挂牌“省一级学校”的名校,择校生占学生总数四成左右是普遍现象,有的甚至高达六成。广州市 越秀区某名牌中学老师透露,该校初中招收10个班,除了2个班是地段生之外,其他8个班都是择校生。有专家呼吁,择校问题已成为掣肘广州义务教育发展的最 大障碍之一,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而在华同旭看来,广州“小升初”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目前,广州早已实现了“人人有书读”,近年来,广州也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而择校的现象,则反映了社会条件改善后,市民在有学可上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读好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
“并非只有广州面临择校问题,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这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做好的。”华同旭说。
在派位、地段等方式无法让家长满意的情况下,考试又死灰复燃。在广州,这是通过“民校联考”的方式实现的。
十几年前,广州启动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以满足大学扩招需要。于是从2001年起,华师附中、广东实验中学、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六中、二中等24所中学 开始创建示范性高中。由于示范性高中对学校面积、生均用地等有严格的要求,不少学校开始压缩初中招生人数或停办初中,使得优质初中学位骤然吃紧。
与此同时,各种名校办民校却“风生水起”,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国有民办”:利用名校的办学资源,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些学校的学费自然不 菲,今年广雅实验学校学杂费每学期9000元;六中珠江中学学杂费每学期8950元;入读二沙育才的学费为2.1万元/年。
起初,各民 校是自行招生;2005年,13所国有民办初中首次统一测试联合招生,之后逐年发展,2010年达到17所,招生情况一年比一年火爆。今年则出现“裂 变”:除了南国实验学校因转为公办退出联盟外,广雅实验学校、二中应元学校、六中珠江学校以及新加入的二中苏元学校组成小联盟,单独出题考试,其余的13 所民校继续进行联考。
家长对“名校办民校”和“民校联考”相当看重。去年联考的录取比例达到1∶10。“今年竞争会更激烈!”天河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
这一途径固然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想读好学校的愿望,但也派生出无尽乱象。家长感觉又走回了老路。“减轻学生负担喊了十几年,在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推进教育均衡化的今天,考试竞争反而更加激烈。”
有不少家长抨击,政府办不好公办的初中,弄得老百姓都要参与恶性竞争、花高价才能读到优质的民办初中,这是政府在教育上的失职,也是向社会“卸包袱”。 王超莹直言,“如果派位的目标学校都能有二中、十六中这样的水平,我想市民不会那么辛苦带着小孩去考试,再拿高价去选择民校!”
“军令状”能管住择校吗
虽然认为“总体健康”,但华同旭也承认,目前的“小升初”择校的确是个严重问题,亟需加以解决:“现阶段,‘解决择校问题’是指解决因为校际差异过大而 造成的盲目择校问题,现在家长择校基本上没有多少是尊重孩子个性发展需要的,择校的都是为了抢占优质资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家长输不起面 子’的心态构成了主要动机。”他告诉记者,去年,广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实施方案》,力争3年内基本解决择校问题。
随后,广州市教育局与各区教育局以及市属中小学签订“军令状”,确保年度目标,每年将减少一定比例,直到3年内把各校的“择校”名额减少到10%左右。为此,广州市政府专门建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督查制度,会同市纠风、监察、财政等部门,开展专项督查。
其中,2010年的任务是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地段,公办初中招生不与学生评价挂钩(特长生除外),逐渐取消推荐生制度。严禁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组 织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严禁捐资助学与学位挂钩。同时还将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常态编班,严禁以各种名义设重点班、实验班等, 严格控制教学班额。
华同旭认为,解决择校问题的终极目标并非“彻底消灭择校现象”。“而是使择校成为一种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 标是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尊重人才发展的个性化,必须提供给学生适合的选择机会。我们的义务教育最终发展趋势, 是要尊重人们个性发展的选择权利,创造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机会和选择条件。如果校际之间软硬件的差距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家长择校自然会开始考虑孩子个 性发展的因素了;这是教育发展的逻辑,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华同旭说。
三地各开“退烧药”
四川成都武侯区
校长搭上“流动列车”
择校热,似乎并未波及成都市武侯区:全区孩子的就近入学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其初级目标是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基本一致。
为此,武侯区大胆改革,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乡村中小学全部收归区教育局直管,让城郊学校享受城区校的同等“待遇”。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 校,正是该区缓减“择校热”的一个缩影——几年前还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如今却吸引着周边新兴的现代社区的住户家长们。
除了促进教师流动,武侯区还将校长送上了“流动列车”。 “你猜我这20年走过了多少所学校?”棕北小学校长段红一见面就抛出了这个问题,“6所!其中有农村学校,有城乡接合部学校,也有武侯区甚至成都市的名校。”
像段红这样的“流动校长”,在武侯区并不鲜见。校长大面积交流已经成为武侯区促进教育均衡的工作重点:7年来,全区95%的校长参与了交流。武侯区的教育主管人员认为,校长流动不仅强化了校长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强化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意识和品牌推广意识。
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说,我们主要通过名校输出式、多岗锻炼式、任期轮岗式三种方式来推动校长交流。我们就是要通过多元校长交流来促进和谐的、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教育的真正均衡。
名校集团化办学,也成为武侯区均衡教育的又一利器。由名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在集团内部,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通过师资互派、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活动,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的无效稀释。
同时,武侯区的民办中学也日渐崛起。据介绍,全区民办学校数目前是公办学校的2倍多,学生人数超过公办学校的1/2。多元的学校类型将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也将疏导小升初的热潮。
安徽芜湖
休克疗法杜绝“递条”
“教育均衡,最为关键的就是师资力量的均衡。”安徽芜湖市弋江区南瑞实验学校校长刘桂林对来校交流的一位农村骨干教师记忆深刻。在第一次公开课上,那位老师竟然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位老师无论是观念还是代课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均衡还应该体现在硬件上。”刘桂林告诉记者,南瑞实验学校成立才3年,但得益于弋江区7000多万元的投入,硬件很“硬”,这首先在心理上给老师、学生和家长一个均衡的暗示。
条子生,人情债,在刘桂林这里却不是问题。这得益于芜湖市的“休克疗法”,即除了军人和突出人才,其他的择校申请一律挡在门外。刘桂林坦言:“对于关系户,直接推给教育部门就可以了。”而在其他一些地方,仍然保持5%左右的择校率。
小升初也让学生家长鲍琼纠结过,按照当地划片就近入学的规定,孩子只能上一所普通高中。但在芜湖市推动均衡教育后,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将按比例分到各 初中,师资流动也更加频繁,这让鲍琼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位重点中学的数学老师来儿子班上交流,感觉儿子更热爱数学了。两个学期,儿子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 前茅。对于这个决定,鲍琼现在甚至有些得意。
北京
多种招录形式并行
北京的择校热一直“高烧难退”。“课外语数外,琴棋书画全通,周末赶场补习……”一篇流传甚广的网络帖子《小升初的爹妈们, 你伤不起啊!》,成了北京陈女士和儿子的鲜活写照。
在儿子眼里,陈女士已经从“天使”变成了成天只会督促做题、做题的“魔鬼”。为了孩子的小升初,两个月前她辞掉了工作,全身心陪考。眼瞅着孩子在题海中挣扎,陈女士也是满肚子的无奈,“没办法,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小升初统一考试的取消,似乎并没有让局面变得简单一些。
为了给小升初降温,北京在招生录取环节多次改革,从最初统一考试,到后来渐次推行就近入学,再之后借鉴香港做法,引入电脑派位,如今,形成了划片分配、电脑派位、推优等多种方式并行的招录格局。
此外,北京在师资流动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以朝阳区为例,为提升中学教育水平,朝阳区与东城区建立对口合作,通过教师跨区轮岗、教育设施共享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校际交流合作。
(刘裕国、朱磊、董洪亮、徐升升采写)
不均衡 必择校
前些年推行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重点教学方式,致使当前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小升初择校难题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下最该坚持的主题。
在我国,公立学校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民办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按照香港、台湾的经验,私立学校的存在,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对公办校构成竞争,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政府也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来办好公立学校。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范先佐
要真正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国外很多先进经验很值得借鉴。比如日本的校长教师大轮岗制度。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 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们中小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公立学校 的教员属于国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校间师资轮换和调整。没有重点学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择校。
——()青少年工作系教授 刘卫兵
规范小升初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公平的问题。国家要在硬件设施、教育资源等校园工程上做到财政资源均衡,实现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三平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立学校平等,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禁止跨区择生。
——北京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