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发表的《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家长从中找到共鸣指出现行教育的滞后和不足,同时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位妈妈过于放大自己的焦虑,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时间,各种观点争锋PK,家长们通过这样的讨论反思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
■缘起
家长故事引发一场大讨论
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家长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文章一经刊登便得到了极高的网上转载,并迅速登上了新浪、腾讯等微博的热门话题之列,参与讨论的人次突破50万。
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位名叫林爻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用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但是,女儿上小学第一个月的遭遇却让她看到了另一种教育观:所有的孩子要准备一样的文具,不符合老师要求就要挨批评;孩子学写字太慢,老师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而是责备家长应加强辅导;为了给孩子赢得更多小红旗,家长不得不买更多班级礼物去换……这些遭遇让林爻不禁困惑:在强调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下,6年后,自己会收获怎样的孩子?
■普通家长
中国教育不改不行
汪铭有个4岁半的儿子,看到这篇文章,他的第一反应就是:3年后,我会不会面临林爻一样的苦恼。
林爻在文中所展现出学校给孩子、家长布置任务时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情景,汪铭也似曾相识。儿子刚上幼儿园中班,老师就开始布置各种家庭作业,很多作业都超越了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国庆节,幼儿园让每个小朋友制作一份国庆手抄报,说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对于才4岁、连字都不会写的孩子,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还是汪铭和妻子一起上阵,才把这个作业完成。
汪铭说,儿子很听幼儿园老师的话,如果作业没完成就会很紧张,大哭。而即便是完成了,那也是在家长帮助下完成的,对发展孩子个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帮助。汪铭也曾想过对抗幼儿园这些无厘头的作业,但又怕打击孩子。在他看来,所谓创造力不是在这样一种违背规律、带有强制性的训练中产生的,所有的教育都应尊重孩子。
看到林爻的这番自述,汪铭觉得找到了知音,同时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林爻女儿所经历的很多事在自己儿时也曾经历过,比如统一给书包封皮,只不过那时老师没要求指定的样式;比如上课时手要放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甚至汪铭觉得,现在的一些要求比自己当年还要苛刻。“我小学毕业都20年了,中国教育一直在说改革,到底都改了些什么呢?”
汪铭说,他也关注到网上对这篇文章的讨论,大家都将最终批判的矛头指向教育现状,对当下教育表达不满、对孩子未来表示担忧的同时,也传达出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情绪。他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听到这些声音,让教育改革真正有所作为起来。
■大学教授
学校教育对孩子过于约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他对家长林爻的观点基本赞成,现在的教育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规范、约束,用大一统的模式来管理他们,“没意义也没价值。”
杨东平说,以前他们小学上学也要求包书皮,但从家长林爻的文章中看到,现在的要求更加苛刻,连书皮的样式、颜色都做出统一规范,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活力,对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也没有任何帮助。
林爻反映出的问题是否普遍存在?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了?杨东平认为,并不能做定论,应该就事论事,就这件事情反映出来的是现在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偏差。
杨东平建议,可以呼吁校长做一些改革,如对学生提出20项清规戒律,能不能减少到10项,尽可能把一些繁文缛节简化,刚入学的孩子不需要干净、整齐那么多要求。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尊重学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把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而不是规范他们,让他们都成为小大人。中国学校里所强调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国外教育中早就看不到了。”杨东平说。
■英国妈妈
可以有规矩但不要太严格
张艳一家生活在英国诺丁汉,她的女儿Amy今年已经进入当地的小学二年级。虽然早已移民英国,张艳作为有过高考经历的华人,对小学的学习还保留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对于女儿在英国读小学,张艳说,“只有一个感觉,女儿的小学就是玩儿”。
她介绍,在英国,小学阶段相对宽松,老师在学校对孩子有要求,但不会详细到规定用何种书皮,必须用某种铅笔等。学校的要求主要是仪表,要求学生穿校服,注意着装,不要佩戴不该有的饰物。
她说,每天早上,她开车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女儿会先去早餐俱乐部吃早饭,顺便与同学聊聊天。上课时,教室里的气氛都很活跃。对于林爻所说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包同样的书皮,字写在固定的地方,张艳说,在英国并不存在。
她说,在英国,学生的作业相对轻松,没有老师通知大家都去上厕所或者喝水的情况,大部分都靠学生自己。老师会带着孩子去学校所在地区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邮局、消防局等,孩子们的作业可能是回来画一幅画。
张艳说,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规定。在英国,触犯了学校的规定,老师也会给出非常严格的处罚,甚至停课。她认为,学校有规定是应该的,但是,不宜过于琐碎和严格,小学生天性爱动,性格活泼,太多的约束虽不至于扼杀孩子的个性,但是会让孩子不快乐。
■普通家长
家长太自私老师也不容易
张艺凡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对于林爻文中所写的一些经历,她自己也曾遭遇过,不过她当时并不觉得这些“是个问题”。“就拿统一文具来说,学校那样要求自然有他的道理。”张艺凡说,女儿刚入学时,老师要求统一买2H的铅笔,只能用笔袋不能用文具盒。当时也有些不理解,后来通过辅导孩子写作业后才明白,因为新入学的小孩写字重,用笔迹轻一点的2H铅笔,就算写错了也不会擦不干净。而用笔袋比文具盒方便,掉在地上也不会发出声响。
张艺凡并不认为学校的这些统一规定就是林爻所认为的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相反,她觉得林爻的想法有些自私,过于强调自己的教育观:要培养一个有主张、有个性、懂创新的孩子,但是,她有没有想过老师呢?
张艺凡说,以前她也曾以为教师是最轻松的职业,上上课,还能放假,后来因为工作缘故她与学校老师接触比较多,发现老师们工作太累了。全班40个孩子,一个孩子一个性格,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太难了。因此,对于学校的种种要求,她一方面还是坚持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时也尽量做到理解学校和老师。
张艺凡回忆,女儿刚学写字时,也跟林爻女儿一样写不好,字迹歪歪扭扭,那是因为小朋友的手臂肌肉还没发育好。因为担心得不到老师的小红花,女儿一写字就哭。后来她就告诉女儿,老师之所以不给她小红花,是因为老师认为她可以做得更好。
张艺凡认为,培养孩子的个性,应该是让孩子了解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允许自己和别人有不同,也能调整自己去接纳别人的不同。不能因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应这个体系,就认为是这个体系出了大问题,这种想法有失偏颇。
■小学校长
家长大可不必过分紧张
北京京源学校小学部校长李晓军表示,学校对学生有些要求是应该的,家长不必过分紧张。
李晓军说,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学校一定要有一个规定的标准,但是也不宜规定得太死。在幼儿园,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以“散养”为主,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进入小学后,首先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比如我们也会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这既是学校的文化内涵,也希望孩子通过穿校服提升荣誉感。”
她说,从家长林爻所描述的学校要求中,这应该是一所不错的小学,学校老师认真负责,才会有如此具体而详细的要求。
对于学校要求孩子用统一的书皮包书等,李晓军说,在京源学校,老师们只要求学生用纯色的书皮包书,不能太花。这是考虑到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多只能集中6到7分钟,过于花哨的书皮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她认为,学校做的很多要求,多数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的,也需要家长理解。
对于学生个性的问题,李校长说,现实情况是,班里40个孩子,没有约束不利于教学。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孩子的个性会慢慢表露,老师们会发现、关注,并因势利导,孩子的个性不会被扼杀。
■中国狼爸
没有统一规定就不是好学校
萧百佑因“将孩子打进北大”而获得“中国狼爸”的称呼。对于家长林爻发文所写的困惑,“狼爸”直言“这个家长有点吹毛求疵,过于敏感,学校就是要统一要求才会有规矩”。
“狼爸”认为,林爻看事情过于简单化。“狼爸”说,在校园中,应该统一纪律、统一管理、步调一致,但这不等于扼杀孩子的个性。
他认为,对孩子统一管理,是对学生好,为老师好。比如要求学生剪相同的头发,穿一样的校服,都是应该的。“在校园中,这种统一要求有利于孩子学习规矩。中小学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就不是好学校。”狼爸认为。
“狼爸”说,在小学阶段,就是要教孩子学规矩。“我的孩子有男孩也有女孩,上学期间就是听学校的要求。比如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时候,学校要求是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用品,我完全按照要求来准备”。他认为,这种细节就是要重视,这些细节才能培养文化素质和修养。孩子用统一的书皮,将名字用规定的格式写在固定的地方,是对老师的尊重。“这样老师批作业的时候很容易知道是哪个同学的。用统一的书皮也能体现班风、校风”,家长可以批评学校,但是一些好的规定不该批评。
对于孩子的个性培养,“狼爸”认为,个性是内在的。个性要从知识、文化等方面来培养,而不是通过行为来培养,比如阅读,可以让孩子从思想上去思考,体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