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争执,甚至动起手来是常有的事。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该怎么办呢?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家长不要过多干涉。研究表明,适当的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积极性,这是他们发展自我意识,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方式。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们的纠纷往往是短暂的,很快就能又彼此玩到一起,并不会记仇。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护犊子”,双方父母伤了和气,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还会加深和强化孩子心中的负面印象和情绪,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因此,面对孩子的矛盾,家长首先要坚持孩子的事自己解决的原则。可以像成年狮子一样,在一旁静静观察小狮子的争斗,了解清楚他们的矛盾起因,看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便接下来正确教育孩子。
其次,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家长不要情绪化地把成人的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灌输给孩子,更不能教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还击。而要根据矛盾的具体内容进行引导,比如因为争抢玩具发生矛盾,可以告诉他们怎样分享一个玩具;如果被大孩子欺负,则可以告诉孩子要用语言解决问题,通过“讲道理”说服对方。
最后,适当教孩子多些友好的身体接触。比如,在两个小朋友和好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握握小手、拍拍肩膀。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同时表现友好和善意。当然,如果孩子发生严重斗殴,家长则要及时分开隔离他们,让其先冷静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