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半,西单附近一条狭窄的街道,原本就很拥挤的车流变得水泄不通,几名交警正在马路中间用粉笔画出位置,几分钟前,三辆车在此剐蹭,发生了一起不算大的交通事故。心急如焚的司机基本都是来接孩子的家长,只能狠命按喇叭;电动车灵巧地穿梭在汽车中间,后座上载着孩子扬长而去;大人领着孩子穿行在街道中间,还有不少孩子随意乱跑……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整条街如同一个混乱的大停车场,因为这附近有一所数千名学生的重点小学。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接送孩子”的场景,没见过的肯定会被震撼到,而对于家长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记者以一所重点小学五年级的一个45人的班级作为调查样本,统计了孩子们上下学的各种方式,其中的利弊、焦灼与忧虑,诉说着中国家长关于教育问题的另外一种困境。
放学时等候的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 约40%
想用停车位先到银行开户
大约20个孩子是被开车接送的,占40%左右,这些家长也是最苦恼的一群。在普遍择校的大背景下,学生居住遍及全市,有的远至昌平、大兴。
林先生家住南三环,离市中心的学校实际距离也就七八公里,可是每天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来。早上6点半出发,三环路基本还是畅通无阻的,可是,到学校附近的最后一公里,耗时却是整个路程的一大半,“一进入西单附近,立马严重堵车,没有半个小时走不到校门口。”
“我下午一般提前半小时到学校门口,就为了占住一个停车位。”林先生介绍了他无奈的“经验”,不到下午3点钟,学校附近一公里之内的街道两侧基本上是“寸土寸金”之地,没有一点空闲。本就不宽的街道两边各停一排车,中间的地方错车都很困难,拥堵剐蹭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出一点小事故,立刻堵得水泄不通,曾经有附近居民突发心脏病,救护车都过不来。”
占不到学校附近停车位的刘先生有自己的“妙招”,他每天把车停在学校胡同外面的一个银行的停车场,然后步行500米去接孩子。可这银行的内部停车位也不是白给的,“必须要在他们银行开户,还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作为VIP客户才允许停车。”据说这规矩一出,VIP客户顿时大增,全都是这学校家长。
其他车辆接送 约20%
颤巍巍老人驾代步车危机四伏
10名学生是其他车辆接送的,接送孩子的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甚至还有残摩,接送者一大半是老人,当他们颤巍巍地上路,总忍不住替他们捏把汗。
王大爷今年69岁,他接送孙子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由于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交通部门已经禁止这种车辆上路。“从家坐公交车要8站地,与其每天等车,刮风下雨受罪,还不如买这么一辆小车,专门接送孙子。”这辆“老年代步车”不到两万元,时速可以达到60公里,完全可以当小汽车使用,最“方便”的是不需要考驾照,“很好控制,就油门和刹车,一学就会。”王大爷表示,这种车体积小,见缝插针随地可以停车。
浩浩荡荡的电动车队伍穿梭在汽车缝隙间也是这条街道上的常见风景,其中不乏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也经常“玩悬的”。“上周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摔了,大人孩子都受伤了。”家长白女士告诉记者,“这附近出事故最多的就是电动车,有时候撞了行人,有时候是和汽车蹭上了,很危险。”可对家长们来说,电动车的最大优势就是免除了停车和堵车的烦恼,危险隐患不免置于脑后。
乘坐校车上下学 约8%
找不到正规的“校车公司”
坐校车是家长们一种很无奈的选择,这个班级里,共有4名同学坐校车。家长们的无奈和担忧在于,这些校车严格说来都属于“黑校车”,因为北京目前并没有正规的校车公司。
学校门口拥堵的私家车中,经常会挤着一些白色的中巴或者小巴,没有任何标志显示这是一辆“校车”。陈女士的女儿每天就是坐这种校车上下学。“校门口有一些汽车租赁公司打着广告推销,就报了名,一个月500元。”校车的好处是可以到小区门口接孩子,缺点是时间长,“一个车七八个孩子,要一个一个接,司机为了安全,通常开得比较慢。”五六公里的路程校车要开40多分钟。
家长最大的担心依然是校车的安全,“司机并不固定,家长对他们的技术不了解,每天孩子回来晚一些就胆战心惊的,生怕出什么事。”
自己上下学不足7%
挤地铁没优势偶尔迟到
这个45人的班里仅有3个孩子是自己上下学,不足全班7%,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孩子住在学校门口,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只有一个孩子小同是自己坐地铁来上学的。
小同在班里个头数一数二,言谈举止也颇为成熟,看上去比同龄孩子显大。小同家长告诉记者,他们从四年级开始锻炼孩子自己上下学,“要从家里走5分钟到地铁站,坐四站地铁,中间需要换乘,出地铁之后,还要走10分钟到学校。”这条路小同和爸爸已经走了三年,当爸爸问他能不能自己走的时候,小同表示“可以”。第一次孩子独立上学,小同爸爸不放心,在后面偷偷跟了一路,直到看见校门了,他才离开。如今,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独立上下学了,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有时候挤地铁挤不上去。“要坐两站一号线,早高峰时经常等四五趟车才能上去。”因为这个,小同在班上迟到率比较高,但是小同爸爸并没有打算改变儿子的上学方式。
为了安全起见,小同爸爸为孩子配了一个带GPS定位的手机。一年来,小同基本没有在路上用过这个手机,问题都是自己解决的,“一辆挤不上去就再等一辆,最后总能上去的。”小同说。
记者手记
“小黄帽”的时代一去不返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都提到无比怀念那个年代:孩子们戴着小黄帽,排着队,唱着歌回家,一个孩子到家了,大家一起向他挥手再见……这种情景的前提是,没有混乱的交通和让人担忧的社会环境,而且,孩子们都住在学校附近,很多是邻居。
打破这一切的是择校的热潮,当家长选择学校首先考虑的不是距离,而是是否名校,升学率多少,就近上学的原则形同虚设,孩子自己排队回家的梦想就已经破灭。当上千名甚至数千名孩子从全市各地每天向一个地方汇集,交通怎么能不混乱?对孩子过马路都不放心,固然是中国式家长的忧虑,但择校衍生的诸多问题却是这种困境的源头。不是家长不愿意放手,而是因为,身处教育大环境的怪圈里,已经无法放手。J024 庞铮铮摄J123
送孩子步行上学约25%
掏6000元房租
逃不开接送之苦
大约四分之一的孩子是由家长步行接送的,他们大都住在离学校1公里以内的地方,基本都是“学租族”。
4年前,张女士在离学校800米的地方租了一个一居室,几年间,房租从3500元涨到了6000元,可是她梦想的让孩子自己走着上下学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本来打算一到五年级就让孩子自己去上学,可是前不久有小学生在校门口被家长的车撞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固然重要,可安全更重要,千万不能一疏忽成千古恨。”
对交通状况的普遍忧虑是家长们不能放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上学的路上,要过一条大马路和一条小马路,其实大马路还好说,大多数人都会等红绿灯,最可怕的是那条学校附近的小马路,老师负责把孩子带到校门外路边,放学时分,那条街混乱到让人无处下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让人怎么也不能放心。”最近,学校门口增设了交警岗位,每天都有一名交警负责专门维持学校附近的交通,可无奈接送孩子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远远超过了街道的承受能力,混乱状况并无太大改观。
刘女士的家离学校也就200米,放手了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之后,她决定恢复“护送”,她的忧虑来自学校周边的那些小店。孩子自己上下学之后,她发现孩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在路上竟然耽误一个多小时,“侦察”了一番之后,她才知道这一个小时孩子在干什么,“在路上的小商店买这买那,劣质小玩具、游戏画片,五角零食,因为我不让他买这些东西,所以边走边玩,把零食吃完了才敢回家。”听说有的孩子还会到附近的黑网吧去上网打游戏,刘女士决定,每天宁肯上班早退,也要亲自去接孩子,“没有家长接的孩子,就像放了羊,万一吃坏了,学坏了,怎么办?”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整治了很多年,其状况却仍然令家长担忧。(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