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广州市中学生文联共同主办的“我的E故事”征文比赛在青宫举行颁奖会。本次面向初一、高一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举办的征文比赛,展示了时下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状态。收到的将近1600份稿件中,超过三成学生说自己上网是为“与人沟通”。
中学生上网多为“求沟通”
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对收到的1598份稿件进行归类整理,得到一组有趣的排行榜。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偏重于使用网络的什么功能?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交流沟通”,占33%;排在第二位的是博客微博,占30%;第三位是资料搜索,占14%。
本次收集到的征文中,有3成多的稿件描述与同学、朋友、师长、父母、祖辈、陌生人之间利用QQ、Email、视频、漂流瓶等方式交流联系的有趣故事,另外加上“第二位”有一成多的微博控借助微博作人际互动工具,共有超过四成的青少年喜欢网上沟通。值得关注的是,此类稿件中,80%来自中学生,其中有两个特别现象,一是有不少父母以隐姓埋名的方式在网上与子女对话,以此了解子女的成长心路和需要;二是不少长辈热衷学习上网,以求天天与儿孙“网上见”。
“敏感话题”只好借助网络
“敏感话题”当面说怕不接受,只好借助网路来沟通。昨日,在颁奖会现场,记者听到不少类似的故事。“好烦啊,要期末考试了!!!”张妈妈前些天上网看到儿子一条这样的QQ签名。她很担心孩子压力是不是太大了。“我怕我当面说他不愿意接受。”张妈妈想起之前儿子的反感情绪,觉得还是给儿子留言比较合适。“加油儿子!放轻松啦,像平常那样对待就可以了!”张妈妈知道儿子肯定会上网看到。果然,没过多久,儿子就回复了“恩恩,谢谢妈妈!”
爸爸变“可疑叔叔”和女儿网聊
另一位征文获奖者小薏,则在文章里说出了自己爸爸隐姓埋名变身网络“可疑叔叔”的故事。
小薏说,自己与爸爸一向以来都有沟通问题,平常说不上几句话,关系一向不太好。某一天,她在网上突然有个陌生人和她说话,对方资料显示出生日期1966年,广州男性,怎么会有一个年龄这么大的“叔叔”跟自己聊天?小薏于是在备注上写着“可疑叔叔”。
这个“可疑叔叔”每个周末都会和小薏聊下天,他聊他女儿,小薏说她爸爸。在小薏的印象里,爸爸一直都是一个说话冰冷,只会问两个问题的商人。“最近学习怎么样?”“生活费够不够?”
小薏说,在网上,“可疑叔叔”经常会请教自己一些事情,与爸爸平常对自己的态度可谓“判若两人”。直到有一天吃饭,妈妈让小薏去叫她爸爸,爸爸不在房间,小薏才从爸爸的电脑对话框上发现“可疑叔叔”正是自己的爸爸。
小薏说,发现这件事后,没想到父女两人的关系大大改善了。(记者罗桦琳 实习生谢吉 通讯员陈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