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6岁的彭鹏为到当地一所重点小学读书,参加了一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幼升小”考试。在规定的20分钟内,用计算机完成200道逻辑题,平均6秒钟做完一题。据了解,报考这所重点小学的孩子多达3000余人,而最终招收的仅有60个学位。
3000多人竞争60个入学指标,平均录取率还不到2%,说这样的“幼升小”考试竞争残酷性超过高考,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重申《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各地“幼升小”考试依然我行我素,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领域的诸多痼疾。
很明显,这样的选拔测试违背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前不久,一则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该帖收集了某大城市各个小学的“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网友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甚至难倒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和教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考试究竟是正常测试还是神童选拔?
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选拔也显然有失公平。一些学校根据“幼升小”成绩编排实验班、特长班等,在给这些孩子特殊照顾的同时,也就有意无意冷落了其他普通班的孩子。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刚刚开始,学习潜能的开发、特长爱好的培养正需要老师的指导开发,就此武断地给孩子们分出等级、贴上标签,恐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疯狂测试的背后,一些家长对于教育的功利心态也显露无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固执,推动着相当多的家庭加入择校的队伍。北京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京城现在有一批高学历妈妈为了孩子辞掉工作,成天带孩子上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班、训练班,专门琢磨如何提高孩子“幼升小”的通过率。这种做法反过来又加剧了“幼升小”考试的不断翻版升级。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本来需要呵护照顾的孩子,被压上沉重的包袱。幼儿园最后一年变成了学前班,早早远离了喜爱的玩具和游戏,即便是寒暑假和双休日,也在家长的带领下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空间和时间;面对远超自己智力水平的问题,疲于应付各种没完没了的考试,孩子们早早戴上“小眼镜”,弯起了腰、弓起了背,没有了健康的身体。
面对病得不轻的“幼升小”考试,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也不缺乏遏制其蔓延的政策和办法,而是缺乏“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将各种法律政策落到实处的责任感。疯狂的“幼升小”考试是功利教育诞下的怪胎,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能让疯狂的“幼升小”考试变本加厉,加剧学校的不安和家长焦虑,损害孩子的健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