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捧着鸡蛋饼、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三五一群拥在学校门口,等到“目标”出现,马上走上前去,零食往孩子手中一塞,书包从孩子背上一摘,说说笑笑走出校门……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送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
每天下午,同样的接孩子场景都会在全国各地的小学门口上演。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等在校门口,热闹程度堪比农贸市场。
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对于“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不少家长感慨:不是不知道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与锻炼独立性相比,孩子的安全更重要。
故事
为让女儿多睡会,专门换了越野车
“现在孩子读初中,基本上不太操心接送的事情了。不过,之前为孩子上学的事情,一家人想了各种办法,最后还换了一辆车。”说起孩子的接送问题,赵先生很有感触。
赵先生家住城西,孩子之前在市区一所民办小学读书。“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都像打仗一样。”赵先生说,从家到学校,开车要一个小时。
最初,赵先生开的是一辆小轿车,老师要求早上7点50分到学校,最晚6点40分就要从家里出发。
“我们提前起来烧好饭,收拾好,6点20分叫女儿起床,10分钟洗刷,10分钟吃早饭。”赵先生说,每天早上,女儿都是睡眼惺忪地吃饭,一路上蜷在车上不停打瞌睡。
后来赵先生看到朋友的越野车后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车子后背放倒,不就变成一张床了嘛!这样接送的路上可以让女儿好好再睡一觉!”赵先生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换车。
“换了一辆越野车,我们在车上配了小被子、小枕头。”赵先生说,换车后,女儿每天上学路上在车上补一小时觉,放学后回家路上再补睡一小时,回家做作业时精神明显好多了。
“现在城市越来越大,车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杂,不接送孩子根本不可能。”赵先生说,孩子小学期间,他一直是每天接送的,让孩子一个人出门,他怎么也不放心。
住在同一小区,家长“组团”接送
昨天下午3点半,长江实验小学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们已经陆续赶到。离学校放学还有半小时,家长们聊起了天,话题都是围绕着孩子。
一会儿功夫,陆续有小朋友从学校走出来。
记者随机数了20个小朋友,都是家长来接的,有的甚至是爷爷奶奶两个人来接。20个小朋友中,有16人刚出校门就被家长顺手接过了书包,只有4人是自己背着书包的。
“我每天早上7点到8点半,下午3点到5点半都会到这里来执勤。”毛师傅是下城区下城交警三中队派驻杭州长江实验小学门口的协警,每天学校上学、放学时段,他都要来这里执勤。
“这条路窄,两辆车就要堵牢了。”毛师傅边指挥交通边说,学校是民办的,孩子来自各个地方,最远的在萧山,家长没办法不接送。
不过,有的孩子住得近,就有几个家长联合起来“组团”接送,这样既方便了家长,又能缓解校门口的交通拥堵。
正说着,一位妈妈领着两个小孩往外走。“我们都住在环城东路,所以一起接了。”王女士说,其实他们这个“团”有四户人家,早上的时候,四户人家轮流来送,下午因为大家的行程不一样,所以分开了,“我们这两个都要去上辅导班,所以下午也是一起的。”
说法
如何在接与不接间找到平衡点
“现在岳家湾校区是4到6年级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长来接的,自己回家的只有少部分。”缪洁是杭州大成实验学校五年级的老师,关于孩子的接送问题,她也很矛盾。
缪洁说,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是好的,但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家长真的很难放手。
“我们班上有两三个男孩子是自己回家的。”缪洁说,几个孩子都住在流水苑附近,早上家长送没什么问题,但下午学校4点20分放学,家长就抽不出时间来接了。
因为几个男孩住得比较近,缪洁每天都会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结伴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不要乱吃路边的东西,过马路要小心等等。
杭州一所中学校长说,其实不要说小学,哪怕是在中学里,也有家长是每天来接送孩子的。据他统计,跟以前相比,这几年,初中家长来接送的越来越多了。
“家长们担心的主要有两点。”这位校长说,一方面是交通确实不安全,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
“家长早晚要放手,但是,也不能一概说放手。”这位校长说,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放学时要走的线路不同,孩子的性格不同,所以家长在处理的时候也要动脑子,要想办法在放手与不放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位校长建议,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不要把这个过程看成纯粹的接送,家长可以在途中教孩子许多东西,可以利用接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给孩子做“应急演习”。比如,过马路时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可以跟孩子讲一下规则意识,比如在公交站,可以教孩子看站牌等。
家庭教育中缺乏公民意识的培养
对于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上,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比如面对沉重的书包,我国家长们的态度是:一边帮孩子背,一边抱怨现在书包太沉重,孩子们则无一例外地空着手。而在日本却很少有这种情况,父母不会帮孩子背书包,在孩子很吃力时,只是给孩子“加油”。这就是在对孩子进行责任心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中国式接送孩子”,根本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而在于知识教育之外,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影响孩子人格、身心成长的教育,严重缺失。这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都经不起考验。(记者 张丽红/文 吴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