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人,询问起他们的“六一”儿童节,几乎每个人脸上都会泛起幸福的笑意,不同的年代有着一样的欢乐。临近“六一”儿童节,沧浪区南门街道近日请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讲述自己的童年回忆。
1949年前的儿童
苦难的童年也有甜蜜
1949年以前的孩子们,苦难的童年也有甜蜜和热情。佳安社区92岁的章惠君,小时候一家人租住在杭州市区,母亲帮别人缝补船帆贴补家用,父亲每天在西湖上摇小船来回载客。当时,小惠君同大哥帮父亲划船载客,维持生活,秋后,就在河下当纤夫帮人“拉纤”。虽然生活很苦,但是章惠君学会了苦中作乐。十岁之前,游戏很多,但都是不花钱的,建房子、踢毽子、牛皮筋、滚铁环、滚铜环,五六个小伙伴一玩就是半天。玩得开心,肚子就容易咕噜咕噜地叫,饿起来就摘野果子吃,章惠君小时候最喜欢吃糠饼,在那时是很奢侈的食物了。
50后、60后
玩具不多,游戏丰富
50后、60后的童年,是一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推铁环等,给了他们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家住仓米巷1959年出生的吴志林回忆,那时候的“六一”假期孩子们基本上都要帮家里做一定的家务,在做完家务之后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拍洋画、跳白果、打蚕豆就成为那一代人儿时必不可少的记忆。
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见过洋画,洋画就是一些带图画的薄硬纸卡片,当时一分钱可以买到2到5张不等,吴师傅说,带“青蛙”图案的是最贵的,他们当时也会在洋画上面涂点菜油这样就不容易被别人打翻。一些穷人家的小孩买不起洋画可以玩跳白果,用双脚夹住白果然后甩出,比较白果间的距离,当距离少于一只脚的距离的时候就算赢。
80后的儿童节
动画片、游戏机盛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现在基本都参加工作了,他们的记忆大多和游戏机、动画片、玩具、公园、零食有关。
金狮社区蔡益鹏是一名80后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在谈起自己过六一节的感受时,他回忆道,8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物质生活渐渐丰富起来,玩的、吃的、用的都很多,“记得一年级时候,我期中考试得了双百分,爸爸在六一节时给我买了一只掌上游戏机,当时别提多兴奋了!”
蔡益鹏回忆,过六一节时会有很多活动,有的去玩游戏,有的会结伴看小人书或动画片,有的会去买零食小吃。男孩子比较调皮,通常会玩些扔沙包、弹弓、捡冰棒棍等。当时欧美、日本的动画片风靡一时,《圣斗士星矢》《猫和老鼠》等家喻户晓。零食开始进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大大泡泡糖、华华丹、干脆面和喔喔奶糖等成为了当时孩子们的最爱。
苏俊 曹维佳 何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