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课外辅导的兴起,给家长和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补充学习的平台。不过,课外辅导盛行的同时,各种疑惑也不断出现,如什么时段辅导效果最好,辅导前的测试是否科学准确,自主招生考试之类的辅导有无必要等。近日,笔者采访了精锐国际教育集团全国研发中心助理总监夏耘和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程立海,一探辅导背后的精髓所在。
Q1.
近年来,走访各个学校时发现一个现象,一些班级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人人都参加课外辅导,很多家长大呼“被辅导”,对此您怎么看?
辅导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辅导
程立海:对这种情况,应该辩证地看待。不管成绩好坏,都参加课外辅导,一定意义上说,应该是好事情,值得肯定。毕竟,参加补课就是学习,而学习就能够让人明理悟道,增长知识,增加才干,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要鼓励人人参加课外辅导,还得因人而异。比如,学习确实困难,或因病、因事,或是其他原因而耽误了学习,跟不上学校老师教学进度,就有必要参加课外辅导,以便尽快补差补缺,赶上班级同学。
对于智力超出一般同学的学生,学校授课的知识、内容不能够满足需要,学有余力,希望有更多、更大的收获,要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发,而家长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通过课外辅导来达成目的,也无可厚非。
至于那种可补可不补,或者说,补了也无济于事的学生,则干脆不补,免得赔了时间、精力,用去了不菲的费用,也毫无起色。鉴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和学生都不要有盲从、跟风的心理,认为别人都补课了,自己不补,岂不是“输”定了?其实未必如此。
夏耘:作为一个辅导机构的老师,我们一直提倡的都是“辅导的目的是为了不参加课外辅导,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绝不会盲目叫孩子报名参加辅导。
现在虽然大家都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短跑才有起跑线,十年寒窗,其实是个马拉松式的学习,我们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耐心,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一定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我们的孩子就该是什么样,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Q2.
有些家长反映辅导了半天,为啥就是不见成绩提高。请问到底是哪些孩子适合参加辅导?参加辅导是否有最合适的时间段?
家长切勿急躁到小学三四年级再参加辅导即可
夏耘:在辅导的时间段上,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依据。比如小学三四年级起,不同孩子的成绩之间开始出现差异,但很少有家长认识到这是孩子正常的思维发展先后所引起的问题。因此,虽然现在几乎到了人人参加辅导的程度,但我认为孩子从三四年级起再参加辅导即可。
提到最合适的时间段,就是什么时间参加辅导效果才能最好的问题,现实中很多学生家长“临时抱佛脚”,到了初三高三,马上要考试了,才紧急送来辅导,企图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追上几年的知识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我认为,课外辅导自始至终都是学校课外的补充,毕竟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用在学校的,课外学习的时间每周几个小时,根本无法代替课内的教学。因此,还是要抓好课堂学习,辅导只作为拾遗补缺的一种补充。
在时间方面也提醒一下家长,多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很多孩子刚在一个学校辅导了一两个月后,家长发现效果不理想,就开始频繁的换学校或老师,其实孩子对知识的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饱和度,家长不能一味的灌输、加码。
对于哪些孩子适合辅导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的辅导,比如有些孩子是单纯的为了知识的补充,而有些孩子则是课内教学不能满足其“消化”,为了拿奖需要更深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的是通过课外辅导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并不希望学生患有“课外辅导依赖症”。但是,只要孩子喜欢到课外辅导班来学习,哪怕是喜欢来这里做作业,只要喜欢,他的学习效率就会有提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带有情绪的行为,课外辅导希望做到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踏实学习的概念。
Q3.
这两年1对 1辅导盛行,很多机构都会先对学生测试,然后根据学生情况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但很多家长质疑,这个测评本身的准确性如何?测评后匹配的老师,怎样的才是适合的?
辅导前测试是否科学和准确关键看报告分析者的专业性
夏耘: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课外辅导机构都会在学生辅导前通过相应的测试,来了解孩子的大致情况。
1对1教学讲究的就是匹配,我们精锐的测评一般会看三个方面:
首先是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看其学科的掌握程度;
其次我们会为其做兴趣测试,了解其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里测量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力,而与智能、智商无关。
最后就是沟通,就像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单纯的检测并不完整,要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问题。
其实每一家机构的问卷都一样,关键是读测试结果的人,因为他需要针对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这也是个性化教育核心的精髓。比如孩子不会听课,对某门课不感兴趣……找出其原因,我们要看孩子哪方面有所欠缺,我们会根据他所需要的知识或者学习方法提出建议,而不是家长想当然的希望提高多少分。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孩子,然后去看该怎么匹配最合适的老师。
在匹配老师方面,我认为只要孩子喜欢的就是适合他的好老师。只有孩子喜欢了这个老师,他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跟老师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1对1的老师承载的是孩子全面成长的过程,与孩子互动、交心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教学,核心都是为了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正能量。
Q4.
教育界纷纷猜测今后中国的中高考将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一录取通道,您认为今后的考试将走向何方?面对高考的变化,辅导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变化?
全新的辅导理念和产品将全面推出
程立海:中高考摆脱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肯定会来,但一定是任重而道远,在短时间里不可能实现,毕竟,现有的时机、条件尚未成熟。
对于今后的中高考考试将走向何方,偏重什么方向的问题,我认为:德、智、体、美、劳等多元的考查是必然的选择,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动手能力(含实验操作技能),品行修养,合作精神,思维的深度、广度,看问题的视域,知识面的广博程度等,甚至有特长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研究院就读、开展科研工作。
如果真的摆脱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就真正实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那时,各种各样的“偏才”、“怪才、“奇才”都将各得其所,各展其长,都有用武之地。
夏耘:12月起,精锐将全面推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产品,着力打造学习力(即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毅力的统称),这种理念将全面贯穿在我们今后对学生的教育中,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自我学习。
虽然目前,我们只能为中高考的结果服务,但是我们能为学生提供的应是除了知识以外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今后的中高考,自主招生是个趋势和方向,今后的学习将摆脱单纯的学科、题海的考察,而辅导机构的使命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辅导,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人。
Q5.
11月,自主招生进入准备季。由于自主招生考核的是综合能力,很多人认为自主招生辅导效果有限,对此你怎么看?若是需要指导,你觉得哪些方面是可以通过辅导来提升的?
自主招生考试虽无统一大纲但辅导可以为其指明方向
程立海: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学生具备自主招生基本的条件和智力水平。因为自主招生的试题、问题都很灵活、思辨,需要学生以十多年的知识、阅历、经验等“积淀”来解答,通过短期的辅导培训是很难有大幅提升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孩子已经拥有了自主招生的实力,只是欠缺一些自招的技巧或经验,这时如果参加一些货真价实的辅导,就可以少走弯路、扬长避短,避免一些低级错误与问题的出现。
比如,看哪些方面的书刊,在面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是可以通过专家或“过来人”的辅导来提升、获取的。
夏耘:近年来中高考裸考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学校招生的自主权越来越大,这也是我国考试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自主招生更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测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考纲,给人感觉似乎辅导难以成形。
不过,正是因为自主招生选拔没有考纲,很多学生找不到复习的方向,辅导首先能做的就是为学生指导方向。以复旦千分考的语文为例,考察的阅读等基础方向的内容较少,如果学生知道这样一个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击了。不过,文学素养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建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在课本学习之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课外的一些东西,以便更适应灵活、多样化的考试。
在具体的辅导内容方面,我认为如果有一个很熟悉学生知识体系的老师,可以帮助他在自身基础知识之外拓展阅读的书目,了解自主招生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展思维的方法,给学生一些知识以外的能力方面的辅导,这相当于一个“备考导师”的角色,这样对考生而言将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