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今后能嫁到一个大款老公!”“祝你与某某早结同心!”几天前,家住无锡锡山区东亭街道春合园社区的过女士,在翻阅女儿的毕业合影相册和赠言纪念本时,面对这些女儿同学的祝福赠言感到心惊肉跳。
过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今年12岁,刚从当地一家小学毕业。那天,过女士应女儿的要求帮她整理书包,在女儿的毕业赠言本上看到这些“另类赠言”,着实让她烦心了好几天。“大多数的同学赠言都是类似的‘祝福’,但孩子们却觉得司空见惯。”显然,过女士对于小学生毕业赠言的“早熟化”难以释怀。
东亭街道隆亭实验小学的一位高年级班主任认为,这实质上是社会现象与儿童心理混合而成的一种游戏语言。
采访中,多位数十年从事小教的专家表示,尽管小学生的毕业赠言多为玩笑话,家长不必当真,既不可对孩子怒骂苛责,更不可视为洪水猛兽,但其中折射出的世俗化倾向却需要引起警惕。为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要切实加强对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赞
真诚赠言值得共同珍藏
同样是毕业寄语,去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宿管员吴阿姨的一席讲话让毕业生感动落泪,“你们的淘气让我感到年轻,和你们沟通,我看懂了韩剧的悲欢离合”;该校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一位在食堂为学生做了30年馒头的“馒头大叔”又成了全场焦点,“你们中一定有很多人都吃过我做的面点……送一句话给大家吧:做人,就要像做馒头一样,干干净净、实实在在!”
近些年,每到毕业季,媒体便会对毕业典礼上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毕业赠言做出盘点,这些毕业赠言大都朴实短暂,却宝贵真实。我们欣喜地看到,时下的毕业典礼上,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校园里最普通的人请到讲台上,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成就,他们与学子们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做着最平凡的工作,却有着一颗甘于平凡的心,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
相应地,毕业典礼上所传递和表达的,已不仅仅停留于彼此间的执手寒暄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赠言中细碎的话语和情节,显得更加贴近真实。毕业典礼上的毕业赠言,作为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以如此富有亲和力而接地气的方式展开,无疑是进步且明智的。
“总得时时探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1932年胡适先生的一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如今的年代仍熠熠生辉,每逢毕业季都会被拿来重温。
对于毕业赠言,我们所推崇和赞赏的,不是为心头一时激动而泛起的涟漪,不是刻意打造噱头而换取的崇拜追捧,而是在多少年后的人生回忆里,仍能于感慨中汲取力量的那些浸到人心坎儿里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