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出两道“24点”算术题和一道“数独”题,让学生比比谁算得更快、更好,还要评选“24点大王”和“数独之星”。这是上海宋庆龄学校本学期推出的趣味数学活动。结果,不但学生反响热烈,积极开动小脑瓜,而且,这样的聪慧还很好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玩法简单奥妙无穷
“3、6、10、1”;“3、3、6、9”;“3、6、9、6”;“3、6、9、10”……民间广为流行的“24点”游戏,被引入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活动中,但不是用扑克牌,而只是将算题公之于墙上。宋庆龄学校校长助理陈建豪说,“24点”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扑克牌游戏,在我国民间也深受数学爱好者的喜爱。许多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小学生,在长期做这个变换无穷的游戏之后,会使成绩突飞猛进。
三、四年级玩“24点”,而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玩的是“数独”游戏。这是一种源自18世纪末的瑞士,后来在许多国家得以发扬光大的数字谜题。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所以不少教育者认为,“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
并非唯奥数才益智
不像别的学校,每周发一堆数学卷让学生带回家做个不停,宋庆龄学校则是把趣味数学题公布在走廊的墙上让学生自选。不料,这么一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反而更高了,全校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快乐学习数学的氛围。虽然学校开办才几年,但在最近一次的全区统测中,数学成绩已名列前茅。
说起让学生们热衷数学游戏,陈建豪说起了一个“无奈”。他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问他们平时看过哪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不料,几乎所有同学回答的不是教辅书就是练习册。同样,许多家长也片面地认为,要想通过数学来益智,就得学奥数。因此,曾经在本市一所名牌初中出任过数学奥赛教练的陈老师,在转投宋庆龄学校后,经常向同学们推荐由谈祥柏、张景中等著名科普作家、数学家编著的《奇妙的幻方》《数学家的眼光》等一系列数学读物,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真正爱上奇妙无穷的数学。
让人抓狂的趣味题
每周的“24点”题和“数独”题一经公布,最快的当天就能收到同学们的答案。学校对答题者采用积分制,解法最多的得7分,能算出三个解的得6分,算出两个解的得5分,算出一个解的得1分,而且积分累积,用作评选“24点大王”和“数独之星”。因此,在校园里出现了一群铁杆的“24点”和“数独”粉丝。甚至一些低年级的同学也会主动去做高年级的题目。
对于传统的“24点”算术题,学校也做了相应的推陈出新。比如,将4个数字由扑克牌面的1至13点数突破至20以内。现在是让孩子们算正数的“24点”,将来还会引入负数题,只要是有理数都可以加入进来。而且,不仅要算“24点”,还要扩大至算“32点”和“36点”。比如,一道“3、4、-6、10”的题目,解法居然有28种之多;而另一道“7、3、-5、-13”的题目,则会让同学们十分抓狂。陈建豪说,基本上学生都能做出一至两种解法,更聪明些的学生还会有三种解法,但老师最后公布的用计算机软件算出的“标准答案”,会有N种解法,常常让学生们惊讶不已,连称意外。
掌握数学思维方式
“有不少人认为,国外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比我们教得简单、学得容易,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像美国的数学教学就是分层的,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既可以选择最基础的目标,也可以按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学习高难度的数学。”陈建豪说,在国内学数学一定要克服功利思想,升学、竞赛只是学数学的一个目的,更主要的是要从数学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数学老师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而不是一味地把他们摁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对此,封莉蓉校长也大力支持老师们的这项“变革”,希望能让孩子们在趣味题中感受学数学的快乐。作为一所国际学校,或许有许多同学将来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走出国门学习,但打下的数学底子是会终身受益的。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