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句古语曾被用来形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而现在,除了一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外,不少学校也对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说重话批评,不敢稍微地触碰,甚至连体育课也上得谨小慎微,生怕学生受伤。孩子成了三“不得”:训不得,碰不得,玩不得。
近日,记者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发现,因为父母和学校“联手”对孩子过分保护,现在的孩子个性越来越脆弱。
老师一句问话 学生崩溃一天
12岁的小程(化名)是武汉关小学学生,智力很正常,但胆子很小。他倍受母亲和外婆的溺爱,平时母亲和外婆对他重话说不得,更别说给他什么挫折。
不久前小程犯了错误,老师轻轻说了句:“你怎么能这么做呢?”小程立刻觉得委屈,不顾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双手着地,从教室前排爬到最后面的柜子后躲了起来,任凭老师怎么喊也不出来。
小程的班主任万琦老师说,由于性格脆弱,老师和同学生怕哪句话不对头就把他伤害了。
“其实这样的孩子不少,心理上特别脆弱。”武汉关小学德育主任张琼说,越是对教育孩子没有方法的家长,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其他人优秀,就越容易过分溺爱孩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老师对现在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心理很敏感,容易受伤,只喜欢表扬,不喜欢听批评的话”。
害怕学生受伤 学校活动打折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少学校也因怕承担责任而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强度等大打折扣,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不受伤。
我市一小学近年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干部职位,课间碰到有学生发出大的声音,或快速奔跑,甚至上下楼梯时没按张贴的标语靠右行走,这些小干部们都要上前督促。
“主要就是尽量减少学生受伤的几率。”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陈校长介绍。
陈校长说,去年,一名4年级学生放学后在校内玩耍,从学校花坛上往下跳造成小腿骨折,虽然学校立刻送学生就医,还安排专门老师上门看望,家长仍在赔偿问题上和学校纠缠了两个多月。
出于同样的考虑,学校在学生体育活动上,也会尽量选择“安全”项目。记者发现,现在很多小学操场上都没了单双杠这种体育器材,投掷铁饼标枪等项目更是学生大忌。学生平时的体育课也多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等“规定项目”。
陈校长认为,体育锻炼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孩子在运动中通过实现不同目标,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但现在不少学校都无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或达到相应的锻炼强度和内容,就是怕孩子受伤。
该批评就批评 切莫矫枉过正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但有时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反而失去效果。
在某小学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记者发现,40分钟的一堂课,老师全部对学生都是溢美之词,哪怕学生回答不出课堂提问,老师也会表扬他态度认真、有进步等。
而多数学生反映,自己在家里也多是获得表扬,表扬几乎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唯一手段。
教育名家()认为,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不恰当的表扬则容易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我赞成对学生适当批评,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汉口一初中校长认为,对绝大部分孩子,语言上的劝导能起到作用,但对极少数学生,经劝导不起作用后,其实可以采取适当的体罚。“最直接就是让他罚罚站,偶尔的一次罚站对某些学生效果绝对比语言好。”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