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天门墩社区。这是很多居民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街头小游园里,健身器材旁或者早点摊边,每天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拿着放大镜大声朗读英语,而在他的身旁,一位奶奶级女士作洗耳恭听状。两人旁若无人地大声用英语交流,最后,用英语告别。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对师生“教与学”已经跨越半个世纪。老师,93岁;学生,67岁。
昨日(22日),趁师生二人学习刚结束,记者和他们聊起来。原来,老先生范鸿元曾是一名高级英语老师。学生邹金凤退休前是汽车锁厂退休职工。
邹金凤是武汉市第十二中1966届毕业生,范老师教过她三年英语。
邹金凤毕业时20岁,恰逢“文化大革命”,她和同学们一起下乡,后又跟随工程师丈夫到四川,在工厂当车工。老师范鸿元也被“下放”到黄梅,在那里呆了4年。之后,范鸿元回到教育系统,在市五十六中教英语。
毕业20年重聚首
1985年,随国家人才交流的大潮,40岁的邹金风和丈夫回到武汉,邹在汽车工业公司下属锁厂任职。“当时在单位评职称必须考英语,我就想起了范老师。”从那时起,邹金凤每周都会见老师一次,再次从“ABC”学起。
1996年,国企改制,邹金凤离开单位,应聘到一家香港老板开的装潢公司,需要处理大量英文翻译工作,与外籍人士英语对话,“刚开始我还有些发怵,但老师说他是我坚强的后盾,每周给我补习两次,不久之后我对付工作游刃有余”。
范鸿元一生和英语有着不解之缘。17岁,他考取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现已并入()),给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943年,离毕业还有4个月时,他被国民党外事局选去当翻译。抗战结束后,他做过航空公司职员,曾应聘上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教师,最后辗转进入市十二中任英语老师。
11年晨读风雨不辍
2001年,55岁的邹金凤退休,仍旧不愿意舍弃学习多年的英语,“丢掉可惜了,学着至少可以教孙子”,她开始每天清晨找老师学习。这时,有许多学生找退休在家的范鸿元做家教,他就让邹金凤替他带学生,渐渐地,邹的英语家教在北湖一带小有名气。到现在,她还带着一名华师一附中的学生。
邹金凤介绍,把她这个“门外汉”教成专业水平,因为老师“功力深厚”。教书期间,他曾在省教育学院参加一系列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同事合著《英语报纸阅读指南》《高中英语语法》等书。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73岁才走下讲台。
(记者 黄琪)
(长江日报 黄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