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高校在校运会上取消长跑项目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此前,多部委曾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透露出()可能增加体育科目考试的信息,这背后都折射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体质亟待改善是事实,但将体育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本报就此进行了微调查,尽管被调查者普遍认同学生体质亟需改善这一现状,但一些家长并不认可用考试来促进锻炼。
担心负担重、不公平
李女士的孩子刚上中学,她一直很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所以给孩子报了游泳班、网球班等,希望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运动。但她认为,用考试来促进锻炼未必是个好办法。体育纳入考试项目,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应试体育教育”,因为考得好坏关乎学生的前途。针对可能会被列入考试的体育项目,学校、家长势必会组织专项强化训练,甚至会给孩子报名各种体育加强班。最后的结果,体质也许是有提高,但孩子的负担也更重,并因此可能对体育锻炼滋生出厌恶之情。
家长马先生更担心体育考试可能引发的不公平。他认为,每个学生的高矮胖瘦不同,且体质也有强弱,这些受先天条件制约很大。体质的改善、体育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像语数外科目,下点功夫,可能会有提高。突然把体育成绩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
支持尝试,但分值不宜高
家长张先生分析,学生之所以体质差,首先和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课有关。尽管学校每周安排2-4节体育课,但能否上足、上好并无保证。有的学校一遇雨天,就取消了体育课;有的学校即便开足体育课,但内容也没有针对性,学生更多的是将体育课看作放松,达不到锻炼效果。将体育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尝试,但若成为高考的一部分,哪怕只有1分,学校、家长、学生便都会重视起来,通过锻炼强健体魄的效果也许就能达到。
家长马先生则认为,体育纳入考试,出发点是好的。但体育成绩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量。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筛选和选拔,所以分值不宜太高。合理的方案是,可将体育成绩作为一个达标项目,达标后方能毕业。
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其实,学生运动能力弱化、体质差已不是新闻。学生“跑不动”的原因,家长的过度保护、缺乏重视是一个方面。市民崔先生认为,家长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能认为锻炼耽误学习。其实,身体锻炼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有促进。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需要改变社会对于学校、学生的评价方式。目前评价中小学办学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升学率”,导致社会过度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忽略了身体的质量。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固然是对评价方式的一种修正,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本身,也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并非仅仅只有考试一种手段。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应该审视体育教育的作用,丰富其内涵,让学校爱开体育课、学生爱上体育课,让体育课真正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