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1月28日电 (记者双瑞)26日晚一场临时取消的讲座,把以教学知名的教育机构新东方负责人俞敏洪()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原定在()体育馆的名校海归精英巡讲,俞敏洪事后发微博称,“由于人数太多造成失控,校方决定中止讲座。”多名现场目击学生确认,讲座吸引了本校和外校大批学生,提前3小时就排起蜿蜒长队,场面拥挤堪比春运,一名甚至从二楼坠落摔伤。
学生如此狂热,除却对知名人物和成功经验的天然好感,演讲者俞敏洪的英语教育背景恐怕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有郑大学生抱怨说,“白岩松来的时候都没这样。”“()、出国、找工作,样样都要求英语水平,俞敏洪这样的人当然受追捧啦!”
“热”并不是新鲜话题,“全民学外语”“儿童外语教育过早”曾反复引发讨论,还有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警惕“外语热”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和母语教育,但这股热潮始终不见消退。
有意思的是,讲座事件舆论哗然之际,河南省招办传出消息,他们准备结集出版近三年河南()满分高分作文,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呼吁在信息化和“外语热”双重夹击下的学生重视语文写作能力。
“高考那年是我这辈子文化水平的巅峰。”这本是网络上的一句戏言,但表现在母语使用上,某种程度又有其荒诞的合理性。提笔忘字、字形认识不会写、遣词造句模棱两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要写一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高考水平文章,恐怕真没多少人敢拍胸脯说有把握。而高校的国学课程,更是屡屡传出呈式微之势。
母语教育事关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外语热”也因外语作为诸多领域晋升硬指标而有合理性,二者度的把握因人而异。笔者认为理想境界是,掌握外语这门工具,更要深刻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而眼下情景令人惴惴,母语教育不会永远拧不过“外语热”的大腿吧?
(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