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多元化 “名师讲堂”引关注 创业教育重创新
黑龙江大学“四融合”培养人才
“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日前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上讨论最热烈的几个关键词。
近年来,该校以实施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四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启动了一场不拘一格塑人才的大戏。
一套方案培养所有人的单一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黑龙江大学从深化自身教学体制改革上寻找突破口。学校将现有的81个本科专业分为基础类、应用类两大类,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拔尖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全校81个专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专属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更能体现个人素质、需求和爱好的课程模块。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X”的内容包括“新闻+法律”、“新闻+经济”、“新闻+”、“新闻+科技”等。学生可根据未来规划和学习需求来选择培养模块。
学校还选择最好的老师,用最好的课打造通识平台。2011年12月,该校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共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名师讲堂”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人数上限为90人的“名师讲堂”课程吸引了600多名学生报名。6位名师治学领域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如何给全校学生上同一门课?学校教务处处长蒋鲲说,“通俗易懂”是学校对名师提出的唯一要求,对名师来说,毕生的教学精华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见解上,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与引领。“讲中国传统道德的张锡勤老师,每次说到引文,都会以古书的书写方式做板书。”谈起名师的种种,学子们如数家珍。学校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何颖说:“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的需要。”
基于“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自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确立了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起“科技文化项目引导实训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并成功打造了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通过设立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探索培养专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2012年9月14日,黑龙江大学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创业管理方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应运而生,着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广阔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讯员 王蕾 本报记者 廉世民 李笑冰)
(中国教育报 廉世民 李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