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旧邦以辅新命”,用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晚年自勉对联中的一句来形容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足以当之。倘若是用来比喻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地位和国家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也不为过。
日前,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行向现代服务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万亿,达到了10341亿元,较年初增加2551亿元,增幅达32.74%,是全行公司贷款平均增幅的3.3倍。自2008年工行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以来,现代服务业融资业务强劲的成长势头,预示着行业的快速成长与巨大潜力。
十二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是国家转型发展的重头戏。第二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正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推进优化转型,与此同时,庞大的现代服务业本身也在思考着实现自我升级。
然而,现代服务业究竟该如何理解?其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又是什么?上海在现代服务业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做什么呢?
本质:服务业现代化
新兴产业的诞生往往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同样如此,经济增长使得社会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服务活动开始具有独立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服务业趋向专业化。于是,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如果查询文献资料,“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它不像其他许多经济学词汇那样源于西方的学术文献,最早却是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 五大报告中。
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产业”这个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埃伦 费希尔在其著作《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按照费希尔的观点,“第三产业”泛指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如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00 年全球服务业增长值占GDP 比重63%,主要发达国家占到71%,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刺激下,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它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如果按照现代服务业的标准来判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大快于传统服务业,1970 1986年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高于传统服务业91%和85.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特征:知识密集型
现代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二是现代经营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包括电信、电子商务在内的,由现代经济所催生出来的新型服务业;二是诸如金融、保险等传统的、经典的服务业;三是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出来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比如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
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张洁将其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特征概括为 “三高一低”。“三高”是高附加价值、高知识密集和高集聚度。最明显的是附加价值高,高端服务业的附加价值可以占到整个行业产值的67%以上,而传统服务业和工业只占30%左右。其次,是高知识密集和高集聚度的特点,比如金融、咨询、法律等行业,只能集聚在大城市,因为高集聚和高辐射是联系在一起的。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为这里能成为所有的银行总部和大型投行的聚集地,能做所有大型的业务,这些业务可以辐射到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和全球。“一低”是指对资源的占用很低,对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水资源的依赖性低。高盛这样的企业所占据的实际办公面积并不大,却能够创造出制造业无法想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