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刀实枪锻炼学生综合能力长沙理工大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纪实
长沙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刘泽,拿着一串钥匙,熟练地打开一扇卷闸门,自豪地让记者参观他和同学们正在制作的“方程式赛车”。
刘泽打开的卷闸门内,是学校14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平台之一的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自2011年9月以来,他和团队的40名同学,在这里忙活了一年。尽管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中,他们没能取得好名次,但刘泽却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真刀实枪一年,队员们学到的东西比教室里几年的总和还要多。”
缩短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
在长沙理工大学,很多同学都与刘泽有同样的感受。
李巍是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只用两年半就上完理论课,大三的暑假,他和同学们被安排到工地实习,他去的是“大浏”和“浏醴”两个高速公路项目部。“到施工单位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点还有那么多欠缺。”工地上给他派的实习指导老师,手把手教他如何合理组织施工,如何做边坡,如何与工头们打交道。
“李巍的经历反映的就是我们探索了几年的‘512人才培养模式’。”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授袁剑波说。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工程学科,具体说来,就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本科4年用5个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习或生产实习,再用2个学期的时间(包括寒暑假)开展工程实践。
几年前,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道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512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之后陆续推广到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受益很多。”在广东一家公司干了半年的学生肖志勇说,他学的是道路专业方向,但项目中桥隧比高达40%,半年下来,他也算是隧道方面的半个专家了,实习还没结束,他就与浙江一家大公司顺利签约。
工地上聘实习指导老师
实践教学无处去,这是近年扩招后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长沙理工大学的解决办法,一是通过自筹、中央与地方共建、交通部资助、董事单位捐助等多种渠道筹资1.7亿元,高起点地打造了一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二是以合作为纽带、互利为宗旨,高水平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总数达到了231家;三是借助网络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建设校内虚拟实习教学平台。
目前,学校已开发建立了道路桥梁勘测设计与施工、电力生产与输配、航道开发与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等20多个具有明显工程背景的校内虚拟实习教学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仅实验耗材一项,学校每年的拨款就达2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各学院和老师们从自己科研经费中的支出。
“学校每年都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还为企业搞培训做课题,我们接收一些毕业生当然应该。”广东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叶清华表示公司2000多员工中,有10%以上毕业于长沙理工,且学校每年都为公司提供科技服务,所以,公司非常愿意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专门与学校签订了协议,每年都接收几十名学生实习。公司不仅提供食宿交通,还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津贴。而每次实习结束后,总有部分实习生成为公司的员工。
“四自”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现在的实验室,是真正的开放性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校物理实验中心老师唐贵平说,实验教学被学生们称作“四自实验”,即所有的实验课,全由班级或学生个人预约,学生根据课程自己选择实验项目,自填实验课表,自定实验内容,自带实验课题。从事10余年实验室管理的教务处老师傅湘玲说,“四自实验”让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唐贵平说,学校实验室的建设这些年也是突飞猛进,实验室设备总值已超过3亿元,仅他所在的物理实验中心就有20多间房子,能保证同学们一人一组充分动手。“我是最大的受益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二学生彭振江说。他说,自己的专业到企业实习有一定难度,学生现场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为此,学校建起了校内虚拟实验(实践)中心,学生可进行工厂环境的全仿真实践,有效解决了电力生产现场实践中“只能看、不能动”的难题。
彭振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全仿真实训”中,拿到了学校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这个计划,学校每年的投入超过100万元。”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周健说。另外,学校每年还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开展学科竞赛训练,近5年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奖75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12项、省级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奖631项,获奖数量领先于全省同类高校。(记者 李伦娥)
(中国教育报 李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