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娃当起了文明小使者广东电白县学校“主阵地”活动引领地方文明建设纪实
每到一所学校,校园干净、整洁;每到一所学校,学生彬彬有礼、师生互敬互爱;每到一所学校,处处可见各种文明礼仪宣传画、标语……近日,记者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采访,亲身感受了该县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
电白县教育局局长王业政告诉记者,自2011年7月茂名市市委常委、电白县县委书记李玉楷提出,开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主阵地”活动以来,不但使全县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根本好转,而且引领了当地社会文明建设。
用娃娃好行为带动群众
刘庆源是电白县杨梅小学四(1)班的学生。看到记者一行,这名小男孩和同伴们一起主动问好,并落落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今年10岁的刘庆源一年前从邻县一所小学转学来到这里,由于父母都在海南省打工,他需要在学校住宿。
“学校建了‘希望家园’活动室,每天傍晚5点到7点,有两位老师辅导寄宿生做作业、读课外书,并组织他们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杨梅小学校长冯汉娟告诉记者,该校共有学生2918人,像刘庆源这样的打工子弟占了一半以上。
去年以来,该校建起心理辅导室并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改造了学生宿舍热水设施,更新了体育设施等,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还充分利用宣传栏、班级学习园地、校园广播、专题讲座以及学生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杨梅小学每周都有一天为校园开放日,校外的家长和学校附近的居民可来校参观、健身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的文明行为感染群众,真正起到引领当地风气的作用。”冯汉娟说。
“现在,孩子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爷爷奶奶了。我们做父母的也从孩子身上、从老师那里受到了教育。老师不仅经常给我们打电话,还常常上门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觉得开展‘主阵地’活动很好!”电白县大衙中学初一学生陈荷花的家长如此评价。
学校成传播文明的基地
“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每月训练一个好习惯”,这是电白一中高三(10)班学生严惠谋和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搞好自己的行为习惯,善待身边人和物,他们反过来也会善待我。”严惠谋说。
像电白一中一样,电白县各学校纷纷开展“文明行为从我做起”活动,倡导文明相处、文明上网、文明乘车等;成立“文明使者劝导队”,组织学生定期去公共场所,开展文明行为劝诫和监督活动;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捎句话等形式,推动家长学习文明守则,做文明公民。
王业政说:“目前,全县各学校的文明建设已制度化、常态化,各学校正逐步向社区和公众开放图书馆、球场、运动场和休闲场所,并邀请学生家长、社区群众进校园,听课、开会、联谊、参加校风校纪委员会等,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播文明、引领文明、守护文明的基地,带动乡村、社区,影响社会。”
“有时候,大人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乱丢垃圾、闯红灯等,孩子们都会给予纠正。现在,我们社区的风气越来越好。”电白县水东镇城东社区居委会书记郭建明高兴地说。
读书声歌声笑声越来越多
随着“主阵地”活动的开展,电白县各学校校园环境明显改善,读书声、歌声、笑声越来越多,学校成了“青山酝良才,绿水涵灵气,竹园读书声”的学园、花园、乐园。电白县各学校领导班子素质大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大大提升,教师队伍中也涌现出300多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兵。
观珠镇佛子楼小学是边远山区的一所小学,该校教师温仙凤3年前通过上岗考试分配到这里,她既教语文,又教,还要当班主任,曾同时教过5个教学班的英语,其中两个是毕业班。
“山区教育事业需要我,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温仙凤说。为了上好每节课,夜深人静,整个村落都沉睡在夜的静谧中,她依然在灯下批改作业、认真备课。温老师宿舍的那一盏灯火,不知照亮了多少乡村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们从闭塞的山村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未来。
近年来,该县12所中小学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书香校园、朝阳读书先进单位;50所中小学评为茂名市安全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德育示范学校、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陈村那行小学被评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经典传承基地”。
李玉楷说:“学校是一个地方社会文明风气的窗口,学生是文明风气的最佳传播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让群众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明气息。”(记者 王强 通讯员 周若宇 蔡梓文)
(中国教育报 王强 周若宇 蔡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