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南京大学()研究生贷款200万元在上海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为了还贷款,他去兼职开出租车,每天开车11小时。因为背着贷款,张明虽年近不惑,但却没要孩子。他想“等一身轻了再要”,否则“承受不起”。(11月29日《现代快报》)
初闻乍听,这实在是一副活脱脱的“苦行僧”模样:开着公司的毕业研究生,还要兼职每天开出租;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又只得把“造人计划”一拖再拖。而媒体调查还发现,如今高学历人才从事双份工作,兼职赚钱的并不在少数。但正如网络之上的“有图”未必“有真相”,我却以为,此种景况同样可谓是无关苦乐、只关选择。
大而言之,“知识就是财富和金钱”的说法不会有错。然而,小处着眼,有些误解似乎也一直存在。譬如,高学历人才就必须有高薪,或是只能去干所谓的“体面工作”吗?现实的情况是,上学和工作其实是两回事:要想多赚钱,哪怕学历再高也需要起早摸黑,或者兼职工作;而如果期望低、要孩子,就是一般学历也可以过得稳稳当当。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毕业研究生之所以年近不惑没要孩子,这跟其创业伊始就贷款200万元的选择,有着重要关联。既然当初豪情满怀给自己确立了“鸿鹄之志”,那么现在“兼职开出租”也好,“不敢要孩子”也罢,要说都已无涉苦乐,只能解释为在自我圈定的追求目标上奋力前行了。
守着一份工作和薪水,平平淡淡过日子的,是一种生活选择;“研究生兼职开出租”,为了早日还贷宁愿“四十无后”,同样是一种合理存在。而且,后者虽然看似“辛辛苦苦挣钱”,却有一个“舒舒服服生活”的美好前景在招手。所以,这份期待和憧憬,其实就是他(她)们乐于“看起来很累”地活着的源动力。换言之,何来苦乐,只关意愿和选择罢了。
类似“研究生兼职开出租”的现象,有时也不仅仅是为了某种个人志向的自我加压,而是“挣钱不全为钱”,借此达到丰富生活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摆正心态,适时调节。而若是为物所累,为名所急,那就难免滑入“苦心”和“苦活”的境地了。
贷款创业不是甘当“房奴”;“四十无后”亦非奋斗之苦。就像有些人喜欢遵循世俗,按部就班地经历人生轨迹,我们同样也应理解另一些人“不走寻常路”的个性选择。只有认识到了“研究生兼职开出租”无关苦乐,人们对于某些看似奇异的新闻表象,才会少一些“望景生义”,或是“过度联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新闻”看上去颇显与众不同,说到底却也不过是“人各有好”的定律使然。
(人民网-观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