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有计划的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容易被忽视的是,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性的存在。他们感性、单纯,他们热爱故事和旋律。单纯的工具化语言训练不仅违背儿童的本性,使他们丧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其母语素养。优质的文学教育能够点亮他们内在沉睡的一切,可以提供儿童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儿童的文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轴。
什么是儿童的文学教育?简单说,就是借助于适切的文学文本对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按照传统的分类,文学文本一般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大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分类实际上没有意义。所以我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文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诗歌类,包括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当代中外诗歌等;故事类,包括民间故事、童话、动物故事、儿童故事、神话传说、儿童小说等;还有儿童散文类和儿童戏剧类。
文学教育并不单指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家庭的文学教育、学校的文学教育和社会的文学教育。近年来,成长起一批儿童阅读推广的“点灯人”,他们在课堂上带领儿童阅读。同时,有很多爸爸妈妈也被感召,他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亲子共读,成为儿童的文学教育的生力军。在此,我只是将重点聚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这个框架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儿童的文学教育意义何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怎样在课堂中实施文学的教育?
1 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
今天我们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样一个主题?
首先,它是对儿童不断被发现的世界教育大势的融入。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价值被发现,伴随而来的是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被发现在西方教育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个前提下,西方的语言教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全语言教育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根据全语言的理念,教学语言时,不应将语言分割成听说读写等不同的技能,然后分别教授,而应该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界对此了解得并不多。
其次,它是对五四“发现儿童”的教育精神的一个承接,是对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的历史回应。我认为,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儿童的被发现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没有个体的解放、没有自我价值的确立,就没有真正的社会解放和社会变革。没有儿童的被发现,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改革。新式学堂的建立,废除了读经讲经,语文独立设科。民国第一部国语国文的课程纲要是由胡适先生主持编制的,小学由吴研因先生负责,初中是叶圣陶先生负责,高中是由胡适先生亲自主持研制的。吴研因先生对儿童文学和儿童的文学教育有着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从周作人先生提出“发现儿童”,到大量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到以吴研因、沈百英先生为代表进行的教学实践,民国教育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民国时期很多学术大家关注教育,而且他们都有对儿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我认为是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的必然。十年来,儿童阅读蓬勃发展,在江浙,在广东,在四川成都,在山东济南以及更多的地区,儿童阅读已经成了很多老师必然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读过大量优质的符合儿童的文学文本以后,他们没有办法去面对低劣的文本了,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引起广泛讨论和质疑的重要原因。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民间的儿童阅读运动蓬勃兴起,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教教科书,每篇文章教两三课时,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然后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去做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旧存在着经典文本不足,教材里存在着不少被改编得质量不高、短小轻薄、教化很重、不符合儿童特点的劣质文本。
2 儿童的文学教育意味着什么
儿童的文学教育对孩子、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以为首先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华德福创始人斯坦纳认为,人的成长、自我体的确立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0到7岁这个阶段是以无意识的吸收和学习为主;7到14岁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将这个时期称为“美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过多进行理性的教育和灌输,实际上是没有作用的;14岁到21岁是意识的逐渐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理性的教育相对比较合适。
儿童是天生热爱故事和旋律的。小学阶段的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需要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亲近母语”一直倡导父母带孩子去诵读、吟诵,去读图画书。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所以,“亲近母语”也一直在倡导小学语文老师做儿童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为孩子们大声朗读,带领他们诵读吟唱。
儿童的文学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需要。单纯的工具训练,绝对不可能提高母语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做过多的习题、组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是对童年的伤害。事实上,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有充分文学滋养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更多是其内在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而文学教育恰恰是作用于孩子内在精神生命发展的。在小学这个“美的阶段”,孩子有丰富的情感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对人心的体察,有对他人的爱,才能有丰富的表达。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母语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最终是要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合格公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成为精神清明、有丰富情感、有独立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我想首先应该让我们自己成为完整的人,让我们每个老师成为完善的人,然后孩子们才能向我们学习。成人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健康的爸爸妈妈,这样才是可靠的。所以,文学教育不仅是儿童需要的教育,也是对儿童性情的涵养,是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