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2月3日消息 今日,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下为本次访谈的精彩摘要。
主持人:中学生的任务素质,101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这是一个大的话题,但是我们从小的方面谈一谈。其实101的人文实验班还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先从这个角度切入。
郭:我先说一下这个班设立的初衷,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文实验班都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七八年前就比较关注。因为学校里的老师都要做课题,当时我们的一个语文老师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就是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也看到,随着科学的强大,学生信仰的迷失、文明的缺失,还有物欲横流,我们觉得得复兴这种人文教育。那时候的做法比较感性,觉得应该做,但是现在来看设计不够,后来我们就想怎么有所突破。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纲要特别提出高中特色的发展、内涵的发展。我们就分析了一下101优势,首先它的校园环境非常漂亮,我们定位是园林式的学校,学校里有山有水有亭榭,学生在里面很享受。这种环境很适合人文素养的培育。再有我们分析了一下我们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各种各样的社团非常活跃,就是有这样一个载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2010年我们正式向北京市教委申请办这样一个班,我们的定位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知行合一。
主持人:我们的目标很远大,设计的也很好,具体实行起来有什么策略?
郭:学校里主要是课堂教学,所以课程的设计非常重要。从高中的课改来看有必修、有选修。对于这个班在课程设计上是比较精心的,当然首先要保证国家必修课程高质量的完成。所以尽管是一个人文实验班,但是全部的高中13门课都要高质量的完成,而且我们还给他们开了大量的科技方面的讲座,因为起码将来走向社会常识性的东西得有。除此之外,应该说我们做的有一点特点的地方就是微型课程的设计。我们设计了8个板块,有社科方法论方面的,有逻辑等等,还有艺术美学以及高级写作等等,请来的都是大家和大师,就是他们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思维品质。比如王蒙、周国平等,不能说经常,不断的来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也非常享受。另外,这个班有很多活动,有些活动坚持了很长时间,也让我非常感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是学生们社会实践的一个经历。他们从视频当中看到离学校只有15分钟的路有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因为是城乡结合部,非常困难,他们就去实地考察之后回来非常吃惊,也非常难过。他们就开始设计,第一届人文实验班已经高三了,他们连续两年每周四下午到这个学校进行支教,一开始时他们仅仅是捐款捐物,后来他们觉得应该从知识上给予具体的帮助。所以每周四下午连续不断的去,到目前为止他们把它作为研究性的课题,从13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结题的时候,包括整个过程我们都在关注,发现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其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孩子写的,他们拿两个学校做对比,一个是公立小学一个是打工子弟学校,同样的作文题,发现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量比公立小学的量少三分之一,但是错误率多4 5倍,后来他们提出一个中太阳的计划,他们把这个传给下一届,这个项目成为全校的公益行为,这个班引领了整个学校的文化,这是我很高兴的一点,这是他们社会实践很突出的一个地方。
(新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