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2月4日电 (记者双瑞)算熟100以内的加减法,河南省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比同龄人更迫切,因为他们想早点进入学校的诚信超市一显身手。选东西、算账、付钱、找钱全程自助,这对7岁的孩子而言,既感新奇又是挑战。
诚信超市设在河南省实验小学大门附近,由收发室改造而成。每天下午上课前半小时,是超市的固定营业时间。记者在超市外看到,等着买东西的学生排起了长队,每人手里都握着号码牌。尽管孩子们脸蛋冻得红扑扑,但还时不时随着队伍移动兴奋地喊:“快到我啦!”
“1个多月的运营状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种融入生活的诚信教育。”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邱志强介绍,自10月底超市开张以来,每周营业额在1000元左右,有时亏几元,有时反而多出几元来。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超市空间有限,常常要拿号排队。
超市的货架被分成许多精致小巧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放一种商品,包括笔、橡皮、尺子、修正液、笔记本之类各种各样的文具,下面贴着学生志愿者写的价格标签。最特殊的地方是“收银台”,其实是一字排开的几个盒子,分别放置从100元到5角的钱币。学生选完东西以后,就到这里自助结账。
“自己拿东西、找钱,很新鲜啊!别的地方都是人家帮你算账收你钱。”五年级学生牛佳琪说,老师讲做人要诚信,每次在超市自助购物后,她都感觉自己是个诚信的人。
两个二年级小男孩在“收银台”前逗留了好一会儿。他们买了1支1.5元的笔和一张垫板,放进去100元的纸币,在计算找回多少钱时,两人发生了分歧。邱志强趁机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能力。不会正确计算,就算心里想诚信也没法做到诚信啊!”
超市里没监控也没人看管,只有一名学生导购员,偶尔解释一下商品的用途,或者帮个子矮的低年级学生取东西。一名老师认为,诚信超市最大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信任,孩子在这种宽松环境中体验到的是自在和成就感。
谈到学校开设诚信超市的初衷,邱志强表示,把诚信教育挂在嘴上,不如融入实实在在的生活里。他提到,孩子们通过自助购物这么一件简单的小事,逐渐形成自我规范意识,知道什么是诚信,很多学生还写作文描写诚信购物的感想。
“这种教育比一天喊十遍‘诚信’都管用。”邱志强承认,每周盘点营业额时,多少会出现点偏差。不过他说:“你不能要求小孩子全部得满分,那样就不需要教育了。”
河南省实验小学校长孙广杰说,让诚信理念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把人文素养这种抽象的教育寓于具体的实践中,让孩子们能真切地触摸到、感受到。诚信超市算是一次尝试,并且会长期办下去。
业内专家称,诚信超市抓住孩子心理,让孩子在生活中理解和体验诚信,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如何使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诚信环境实现良好对接,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
(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