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接连发生的长跑猝死事件,让社会对学生的体质状况深为忧虑,同时也担心学校体育的走向——如果教育部门、学校担心出安全事故,纷纷取消中长跑项目,那么,学生的体质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好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都表态,不能因噎废食取消中长跑项目。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近日表示,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部即将对体育工作进行一次重点督察。他还说,教育部要在明年两会前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制度,设计和落实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抓手,建成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为导向的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机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也透露,教育部将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并且会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予以公示。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这些药方的效果有待观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弄虚作假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推进的结果就可能是,在排名的压力下,各地大搞形式主义,所有学校学生或许能“测出”很好的体质,而实际情况却相反。
推进学校体育,教育部门更重要的作为在三方面。
一是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的投入,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多年前,教育部就曾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可这一措施在不少地方未能实现,否则也就不会存在中学运动会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问题了,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难道怕跑1500米、3000米?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缺乏体育运动的场地,学生集中锻炼就像是下饺子,导致每天锻炼一小时流于形式。
二是落实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管理部门或许认为,将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纳入学校的政绩考核,就会引导学校重视体育,这并非教育家办校的思路。我国的学校体育边缘化,除了受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外,还与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有关。大学绕着各类行政指标转,不重视人才培养,导致学生对校园生活感到失望,整日与电脑相伴也就不奇怪了。而中小学的情况就更严重,学校盯住升学率,另外校园安全又是考核指标,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被“圈养”,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不少男孩、女孩,现在就成了“宅男”、“宅女”,到了大学,没有体育运动习惯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学校体育要搞得风生水起,关键是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受过多干扰。学校可自主设置体育项目,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当前有很多学校上体育课,就让学生练体育达标测试的项目,这让本来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也变得面目可憎。如果学校设立各类体育运动队,学生自愿参加,上课就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不就增加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了吗?一场篮球赛下来,各方面的体质都会得到锻炼。
三是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目前有一种思维是将体育纳入中高考,由此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这仍旧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模式。要让中小学自主办学,就有必要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学生参加升学测试,是学生自己的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校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按照这一改革精神实施考试评价社会化,中学就可自主教学,大学则可依据学生中学平时成绩以及社会评价成绩选拔录取学生。
说到底,在教招考一体化的教育管理、考试体系中,学生体质下降难以避免,不纳入考试,体育被边缘化,纳入考试,体育将应试化,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整体改变体质状况。如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学校体育要回归本质,也需要推进教育管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