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睡不好觉,晚上辗转反侧,连带着白天也萎靡不振。不是不想睡,是睡不着。心里扑腾腾的,刚合上眼又会惊醒,一惊一乍。这日子集中在每年的一月和六月,前后得有一两个星期。过了这段时间,这毛病就不治自愈。遍寻偏方,偏就是治不好,原因是症候得在了心里。
我叫这毛病为“时疫”,从时气上得来。这两个月的时气着实不好,无论教改怎么改,这两个月都是铁打不动的考试月。掐指算算,我从6岁读书,到22岁大学毕业,这个症候整整得了16年。好不容易毕业了,发誓这辈子再不做与考试有关的事情,却又在25岁上有了儿子。我自己在考试上心重,虽然一路走来的成绩倒也光鲜,可就是紧张。不光考前紧张,考后更紧张,容不得知道自己错个一点半点,若是交了卷子知道了答案,心里对自己的错题打上几个红叉,那份纠结,竟是撕心裂肺啊。
到了儿子上学的时候,我原以为自己的焦虑会少些。吃自己的饭,读自己的书。这学问和饭量一样,到头来都是自己的,看着别人眼馋没用。儿子与生俱来的气质带着点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仙气儿,对自己和别人都宽容。尤其是在学习上,我最看不得的红叉叉,在他那里就能淡然处之。我经常气得拍桌子瞪眼,激动地把幼年间的撕心裂肺都释放出来,为的就是要告诉他,他错的这个地方是如此的不能原谅。“且”字里面为什么会写三横?“供养”的“供”读音到底是一声还是四声?怎么抄一句话还能抄错?还有“15乘以40”到底得多少?
可每每我痛心疾首,儿子的脸上却是见怪不怪。我细心分析过他的每一张考试卷,错的地方全是非技术性的。语文的错别字,数学的计算,老师拿着卷子都跟我没话可说,最多的就是三个字“要细心”。
在学习和考试上,我自视是个过来人,总觉得有无数优秀经验可以和儿子分享。看见他的应用题,题目上明明写着“最少花多少钱”,他就无视“最少”,算出来的答案自然失之千里。我想起小时候若是自己犯了这样的错,定会被老爹老妈揪着辫子训斥好几天,若是寒假前的考试出了这样的错,连个年都别想过痛快了。可如今,我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拿到题要先审题,审题的时候要在题干上画出重点。‘大、小、长、短’这些字眼都是考点……”我说我的,他考他的,考完试再看,题目上依然光洁如新,连个道道都没有。
以前我紧张,是在他考试那几天。考前送他上学,我这里千叮咛万嘱咐,中心思想就是“认真”二字;可如今,我一到期末便紧张。小时候对自己的撕心裂肺又重演了,可现在是他考试,我紧张,着实没用啊。在我看来,考与不考,他的快乐都在那里。他想做的事、想看的书,不会因为考试要来了就有所放弃,我在边上冷眼看久了,只好冲出来干预。于是每到考试月临近,儿子的作业就要凭空多出几倍——除了老师留的几张卷子,我还要自作主张地给他听写、买几卷练习册给他做,英语再留上几篇阅读……我就不信了,他还能不紧张!
这次考试前,我又如法炮制,听写全本书的字词、默写学过的古诗。错的词要写十遍。数学把这一学期的错题都翻出来,重新做!英语听写重点单词,通读每篇课文……连着几个周末我和儿子都蔫头耷脑。他是被我折腾的,我是被自己折腾的。
考试前,我一边开车赶路,一边再次谆谆教导。他上了四年学,这些词我说了四年,实实在在的老歌老调,别说他听烦了,连我都说烦了。每说一句话,我都记得某年某时我是在某地也是这么说的……儿子倒是态度好,不管我是疾言厉色还是高山流水,他一律点头,答“知道了”。那语气也肯照顾我的感受,不敷衍,就是听上去耳熟。若给这三个字配上画面,那应该是在南书房里,皇上一边把玩茶杯一边蹦出这句话。地上跪着个白胡子大臣,满心满许还等着皇上再说一句“你跪安吧”。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