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诞生在这样一个微妙的两性时代——
这一边,美国国务卿希拉克·克林顿站到前总统克林顿的前面,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从第一夫人,摇身成为阿根廷首位女总统。
而另一边,女性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家庭暴力中受害方大多为女性,“剩女”处处优秀反而让男人害怕。
因此,拷问“男孩怎么了”,还不如先问问男人和女人是否正在纠结于自己的角色。
告别狩猎和农耕,体力优势不再为男性赢得天生的领导权,女性则步步紧逼,追求自由、解放与自己的领地。但是,现代化未能完全抹杀传统的两性定位,没有人能够容忍男性的“落后”,包括女性自己。
于是,尽管男孩们在学校阶段可能学业落后,但就业后,他们很快“咸鱼翻身”。
男孩危机,不过是两性角色纠结的一个缩影。(黄 祺)
男孩,危机了没?
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该拷问的恐怕不是男生,也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记者 黄 祺 邵乐韵
A中的男生们
刘昊洋跟在女生主持人的后面走上舞台,上一个节目是二重唱。按照彩排,两位歌手下台前,应该把无线话筒交给两位主持人,但此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歌手带走了无线话筒,舞台上只剩下一只有线话筒被固定在话筒架上。接下来的第一句话本来应该是刘昊洋说,可话筒没了,他一时慌了神。负责艺术节闭幕晚会的邵老师看出了问题,惊得一头冷汗。邵老师正着急,刘昊洋身边的女生主持人镇定地走到话筒架前,为下一个节目报幕,尴尬的冷场终于被打破。
“你看,男生就是呆些。”邵老师听到别的老师议论。“能挑出男生做主持人就不错了。”邵老师回答他们。为了给A中艺术节闭幕晚会调选男生主持人,邵老师没少下功夫,“女生出色的很多,男生能上台的就太少了。”老师们对男生“比较呆”的评价没有贬义,特别是在文艺活动中,男生充当“配角”,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传统”。
不仅是文艺活动,在刘昊洋的班级上,女生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其他表现,也总是显得“突出”。刘昊洋成绩不错,不过,班上成绩排前几名的还是女生占了多数,而且,在竞选班干部时,女生往往受到同学选民的青睐,班长、副班长都是女生。
班主任郑老师也注意到了“阴盛阳衰”的局面。郑老师的班级一共23人,男女生比例相当。如果以三分之一学生人数作为一个成绩阵营,排在第一阵营的七八个学生中,男生只有3人。“最多3人,有时候男生还要掉下去一个。”郑老师告诉记者,成绩最差的阵营里,男生倒是占了多数。
郑老师班级里班干部一共7人,只有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是男生。“当学习委员的那个男生成绩好但不太爱说话,一般认为学习委员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沟通,只要辅助老师做一些工作就可以了。体育委员人高马大,比较擅长体育。”郑老师说,只有那些不太需要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工作,和体育这样女生实在不擅长的项目上,男生才能略胜一筹。
在这样一个女生“强势”的环境里,刘昊洋已经习惯了女生处处优秀的现状。女生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能说会道,更有“人缘”。甚至在体能上,女生也不比男生差,刚跨入高中的军训中,“撑不住”的不一定是女生。
不过,与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男同学相比,刘昊洋起码还有与女生竞争的机会,更多的男孩,在之前的考试中,就已经被淘汰了。
A中是上海市一所普通中学,生源按片区划分,不择校,因此,学校男女生比例代表了升学竞争的自然结果。A中拥有初中和高中两个学部,初中在校学生600多人,男生人数略多,占54.46%。但到了高中阶段,男生人数骤然下降,近300名高中学生中,男生只占43.4%。
谁淘汰了男孩?
A中男生们的处境不是特例,如今各类中小学里,女生的出色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里,男生比不过女生的状况存在多年。上海一所重点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十年前,他的学校就已经明显出现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状况,他一度戏称自己快要变成“女中”校长。这些年,为了扭转女生太多的局面,在招收“推荐生”、“自荐生”时,学校会偏向招收男生。
作为上海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理科班的竞赛尖子生,小卢2011年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开学伊始,他得知,这一届3300多名本科新生的男女生比例接近2:1——而根据一份学生自行上传到清华校内BBS上的清单,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4.22:1。不光女生总体数量在上升,原先男生一统天下的院系,如建筑学院,女生也不再是“稀有物种”,甚至出现持平局面。早几年就有女生发现,清华校门口的饰品店顺势多了起来。
环顾其他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女生的比例也是逐年提高。同济大学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同济大学工科专业,女生堪称“熊猫”,有的班级甚至被叫做“光头班”,到现在,一般一个班级里女生至少占三分之一。
再回看高校人才的输出口——高中,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阴盛阳衰”的现象似乎更加明显。过去“女少男多”的差距约4到6个百分点,2011学年开学后,上海部分重点高中班级男女生比例竟相差10%—20%。
据媒体在2011年新学期开学后作的调查,七宝中学2011年录取的高一新生共481人,女生271名,男生210名;位育中学高一年级某班级39名学生中,男生仅16名;复旦附中高一某平行班,男生不到三分之一。有校长感叹,以前是女生“略胜一筹”,现在是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干部中,要选个男干部“比以前难许多”。
男孩都去哪儿了?记者看到A中初中部2011年中考升学情况统计,统计显示,升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俗称重点高中)的22人中,女生13人,男生9人。同时,进入中专职校的63人中,女生27人,男生36人。也就是说,A中初中部成绩最好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成绩最差的学生中,男生占多数。初中阶段的男生,有一部分因为中考的淘汰,而不能进入普通高中。
在中国现状下,进不了普通高中,意味着一个学生很难再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普通高校里,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现象,也正在蔓延。2009年被高校录取的上海高中生里,不论“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高专”,女生人数都要多于男生。A中校园里的光荣榜上,张贴着2011年高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照片,10多名进入重点高校的学生展露着他们青春的笑容,不过,放眼望去,榜单上女孩子人数又一次占了上风。
学校阶段的阴盛阳衰,很可能已经延续到成人后直到婚恋阶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须要比自己优秀,而学业又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关,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学业危机。
世界性“男孩危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特有,在十多年前,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男孩危机”,男孩的“学业危机”是“男孩危机”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20世纪末,西方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讨论“男孩危机”的著作,在很多国家,男孩不如女孩的情况让学者们感到焦虑。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莱昂内尔·泰格则,在《男性的衰落》一书中写道:“……似乎看来男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确是成绩欠佳,而女生的表现却正变得越来越好。当然,这没什么不好。然而,问题仍然摆在那里: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学者很早就发现,不仅是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男孩的天性来说,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一个班上最捣蛋的同学,而这个最让老师头痛的同学,恐怕十有八九是男生。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但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安静、服从、按部就班。
学业危机,只是男孩危机的一个表现,事实上,不论体质还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男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全都在下降。
男生都是“笨小孩”?
关于男孩“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的甚至追究到男性基因的悲剧宿命。男性拥有Y染色体,与女性的X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脆弱、不稳定、易变异,且难以修复。有人计算Y染色衰亡的速度,预言男性将最终消失。
这样的解释或许“耸人听闻”,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生理上的“落后”,从一出生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一项研究认为,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已经与出生6周左右的男婴不相上下。
一些家长能够接受婴幼儿期的男孩比女孩落后的现实,然而,一旦将孩子送进学校,一夜之间,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别。
由于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普遍比男性更强,在偏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女性很容易表现出优势。在上海市杨浦区某中学理科实验班的面试中,面试老师发现,女生们普遍表达自如、词汇丰富,而男生大多内敛、紧张。面试过后,女生很容易给面试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
男孩的晚熟不仅表现在身体机能上,与同龄女孩相比,男孩的心智发育也更晚,自控能力更差,因此,他们更容易成瘾。A中班主任郑老师告诉记者,他班级里成绩较差的男生,普遍存在沉迷电脑游戏的问题,沉迷游戏的后果,不仅是影响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能力。“他们只有在游戏这个话题上能够互相沟通,久而久之,这些男生变得越来越沉默,或者仅仅在一个小圈子里交往。”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整个社会,似乎都很难接受男孩更加脆弱的现实,通常的观念中,男孩总是被看作更聪明、情感上不那么敏感,因此男孩不需要更多的关注。男生暂时“落后”的现象,很容易被家长和教育者忽略,而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很可能让那些“开窍”较晚的男生,错失各种机会。
对于这一点,A中杨校长有过切身的体会。她曾教过一名男生,成绩在年级中排倒数。由于喜好滑板,这名男生交了不少外国朋友,英文极好。初中毕业后,这名男生被家人送到美国读书,门门成绩得A。在杨校长的印象中,不少刚进校成绩不好的男学生,在受到教师督促和鼓励后,往往能成为“黑马”,她发现,男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大多是精力耗费在学校学习以外的兴趣上。
现代教育忽略了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男生的学业危机,正是这种不同被忽略后的结果。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岳龙,关注男孩危机已经有很长时间,他认为,忽略性别差异去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很可能制造出新的不平等。岳龙提出“因性施教”的概念,教育者眼中的学生,不应该只是“学生”这样一个抽象笼统的概念,“学生”中必须有男生和女生。
岳龙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学环节中,男生的“落后”很可能是教师造成的,而教师的行为并非故意,而是缺少性别教育观念所致。岳龙曾在一个小学班级听课,他发现,老师提问次数最多的,是坐在前三排、教师左手边的学生,这个班级前三排女生人数比较多,因此,女生被提问的机会大大多于男生。
课后,岳龙向老师指出这个现象,这名老师自己也很惊讶,没有想到无意识的习惯,竟然造成如此大的差别。岳龙说,“因性施教”并不难,教师如果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再掌握一些技巧,就可以让男生和女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进而得到真正的平等教育。
男孩危机背后
现代教育体系中,男生为什么显得更“笨”? 2010年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第一次在中国公众中引发关于“男孩危机”的讨论。作者在书中指出: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
《拯救男孩》的作者之一李文道向记者解释说,目前的教育对于男孩来说更不利,相比而言,女生更容易适应目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某重点高中校长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某一年中考试题较难,男生升学人数会多一些,试题简单,则女生多。杨校长解释说,所谓简单的试卷,往往比的就是谁细心,而男生在挑战难题时,容易体现出爆发力。
上海大同中学高一年级组长魏薇指出,高中女生学业强势现象与高中选拔制度有关。毕业考和中考合卷后,为了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顺利毕业,题目的难易区分度不明显,且依靠记忆内容较多,这方面女生细心刻苦,就占了优势;而男生心理发育晚,自控能力较差,偏文的学科设置又使得他们在创造性领域发挥空间小,因此在这轮筛选中,有潜质的男生便不容易凸显。
李文道解释说,“男孩危机”伤害的不仅是男孩,在男孩危机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男孩显得“落后”,而女孩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岳龙在论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家长和学校教育所关注和追求的,实质上是要男女学生都向着男性成功的标准和方向去努力。这也意味着,女生必须要做出超强的意志努力,改变自己的自然本性去适应既定的男性规则和标准。”岳龙认为,“男孩危机”背后的实质是,无论当下的教育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无视两性的差别,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男性和女性。
现代教育和社会评价的改变,是世界各国“男孩危机”出现的背景,不过,“男孩危机”在中国还有着独特的原因。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结构,使得家长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待,不管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家长的眼中,女孩也必须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强健的体魄、特长和丰富爱好,长大后,她要有一份好工作,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女孩们必须时时绷紧神经,不能在任何竞争中失败。
“因性施教”实验
在上海等城市,一些中学已经开始试验男女分班,目的是让男生和女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早在10年前,市八中学就开始探索“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分班”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9个班中选择4个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两个混合班。学校教师团队据此开展了《构建按性别编班的办学模式,促进男女学生和谐发展》的试验和专题研究,当时获得媒体很大关注。
据统计,实施分班后,市八中学女生班和男生班,语、数、外、理、化等课程的平均分,与另两个混合班相比,高出8至30分不等。不少毕业学生尤其男生的家长也发表体会,觉得孩子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为人处事方面老练许多,性格上变得坚强。
大同中学校长卢起升告诉记者,接下来学校可能会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卢起升认为,很多国家拥有优秀的男子中学,等到今后条件成熟,上海也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尝试创办男子中学。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因性施教”的观念。反对的声音认为,男女分班违背了男女平等的教育原则。因此,媒体对于学校男女分班实验的关注,也让卢起升表达倍感压力,他担心强调男女不同的教育,会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
追溯历史,上海市第八中学前身是“清心女子中学”,过了陆家浜路,对面就是清心男中(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3年,清心女中更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男女兼收,学校遂改为上海市第八中学。目前,上海以性别组校的名校仅有市三女子中学。男女分校的传统曾出现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但因为男女分校被认为不便于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影响性格塑造,现代教育大多废弃了这样的设置。
在学者看来,男女分班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他举例说,如果男女分班,语文课上,那些表达能力稍差、原本很少得到提问机会的男生,可以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而物理课上,原本可能动手能力稍差的女生,也能有更多时间参与实验。
在国外,男女分班教学也有先例。英国艾萨克斯的一所综合中学在1994年实施了男女分班教学。一般英国中学生认为最难的科目是“英文”,1996到1999年间,这所中学男生在英国中学会考中,“英文”拿A到C的比例增加了26%,女学生也增加了22%。男女分班的支持者表示,男生在整班都是男生的状况下比较容易专心,如果班上有女生,男生们在上课时就会玩过头。
2006年夏天,美国联邦教育部做出决定,放宽对公立学校男女分班教学的限制,男女分班教育议题,再度引起全美各地的关注和讨论。据统计,1998年单一性别班级在全美只有4个,至2006年已有32个州的至少223所公立学校设置了这类班级。有教师认为,在通常由一方占据优势的学科上,另一方的学生较少有出头的机会。
研究人员曾在佛罗里达州的伍德沃德小学展开实验,把四年级学生分成两个班级,一个是单一性别,一个是混合性别,经过两年学习后让他们接受全面考核。结果在混合性别班级内,只有57%的女孩和37%的男孩通过考试,而在单一性别班级内,则有多达75%的女孩和86%的男孩过关。
危机了没?
不过,一些学者提出“男孩危机”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仍然是女性。
学业上的暂时落后,就意味着“男孩危机”吗?2011年,还是高中生的李申儒撰写了调查报告《男孩视角的“男孩危机”研究》,他用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证明,男生学业上落后于女生,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时隔一年,如今正在日本留学的李申儒,对于“男孩危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李申儒认为,学业危机并不是“男孩危机”的核心,因为男孩们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局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扭转,“男孩”们最严重的危机,是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来自大同中学的一些数据也许可以说明,男孩的学业危机的确存在,但可能仅限于某一个阶段。大同中学高二年级教师仇璋瑛查看成绩排名表后发现,排名年级前20%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但取最拔尖的10个学生看,还是男生稍多。“高中是个转折期,高一高二阶段男生或许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到了高三,部分男生后劲很足,他们不是缺乏优势,只是显现得比较晚。”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曾向媒体介绍,该校连续几届的高三毕业班,能被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男生占60%到65%,女生反而不见有多大的优势。华师大二附中2011届毕业生中,考取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港大的学生共有183人,其中男生占到约65%。
“我不太赞同‘危机’的说法,事情没那么严重。” 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王菲认为,不能把问题完全归结于现行教育制度。“以前的社会诱惑少,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丰富、玩的东西也多,相对来说女生自控能力好,表现欲望强,所以投入相同的教育精力,女生更容易产出回报。”
正如李申儒所看到的,除了学业上的暂时落后,“男孩危机”更体现为男孩们缺少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
关于男孩们的“男子气概”,女生们最有发言权。大同中学理科班学生、担任年级自管会主席的李奕说:“有些男生在姿态和外观上确实有女性化的表现,或者说心理上呈现中性化,这可能与家庭教育中母亲等女性长辈管得多有关。”
李奕把男生们过于“温柔”的特点,甚至归结到城市文化上,她觉得,身边很多男士,都像动画片中的“灰太郎”。社会文化的“中性化”倾向,渗透到了学校。A中郑老师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过去,追求时尚几乎是女生的专利,她们喜欢看时尚电视节目和杂志,喜欢明星。但现在,男生们也有同样的爱好。
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该拷问的恐怕不是男生,也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应接受采访者要求,本文A中师生姓名均为化名,其他涉及的学生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