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中医存废、儿童诵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表题为《国学蕴含的人生智慧》的演讲,回应了近来诸多颇为热门的传统文化话题。在他看来,文化里凝聚了一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以及信仰习俗。回归本土文化的传统,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
光有知识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知识的文化,它是一个智慧的文化。”楼宇烈如此开始自己的演讲,“我1955年上大学的那个时代,非常推崇知识,当时流行的口号是‘知识就是力量’,经过了五十年的磨炼,我才体会到光有知识不是力量,‘只有知识’甚至可能会成为你的包袱,因为知识是一个静态的东西,用起来它才会有力量,你驾驭不了知识,知识就是你的包袱,你驾驭得了知识,知识就是你的财富。那么用什么来驾驭知识呢?就用智慧来驾驭。所以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
对于现在很热的国学,楼宇烈认为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学强调传统,因为现实的文化已经是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一种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然后才可能有发展,所以现在的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也是个正常现象。”
他同时指出,这种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从文化理念上说,如果缺少了一个主体,那么文化就是个大杂烩。“我们今天讲国学,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主体,然后去吸收现代的、西方的文化,使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更加健康、更加壮大。”
中医蕴含中国文化智慧
“我们现在在中医里面有一种手诊,看你手上的纹路、颜色,观手知健康。这个手是不能够孤立的,手上有你全身的信息。所以中国人看问题都要全面看问题,都要看到它相互的关联,叫做整体关联思维方式,这也是现代科学最根本的、最核心的理论基础。”
楼宇烈认为,中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的精神——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都通过中医具体体现出来。“中医同行都讲中医的复兴有待于中国文化的复兴。”
楼宇烈提到,在中国传统历史中,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懂得一点医理,这也作为他能不能够孝顺父母的一个标志,因为父母生病的时候,轻的就帮助他调理调理,重的你就再请个医生给他看看,医生给他开的药你得了解,这也是保护自己生命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他看来,中医还强调一种个性的针对性,真正的中医开药方没有千篇一律的,如果感冒了,他给所有病人开一样的药方是不行的,因为人跟人的体质不一样,南方北方不一样,冬天的感冒跟夏天的感冒不一样。
楼宇烈主张把《黄帝内经》列入中国哲学教材,“我们常常讲天人合一,其实在《黄帝内经》里,不是抽象的合一,用天人相映表达得更具体,人要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人的生命才能够保持健康。”
教育孩子重在鼓励实践
楼宇烈认为,学习传统文化,背诵经典是对的,但必须去实践。“比如让孩子们把《弟子规》倒背如流,可是你去看看这些孩子们有没有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是弟子的行为规范,是用来指导你去做的。”
楼宇烈认为,倒背如流不如你学了《弟子规》以后具体去做:晨则醒,昏则敬,早晚问候老人做到了没有?出必告,返则面,你出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说一下。这几条父母必须要带着做,否则,父母做不到孩子也做不到。
对于儿童教育,楼宇烈强调四句话,“教之以爱,育之以礼,体之以智,导之以行”。具体来讲,先要开发他的情商,要让他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也要让他懂得去爱别人;第二,培养他的行为规范,什么场合见到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止;第三,要让他有广泛的兴趣,不要钻到一门里面去,让他有一种好奇的行为。而兴趣的拓展绝不能带着功利主义的想法,比如学为了升学和加分,它有一种好奇的行为;第四,培养他动手动脚的能力,国学的学习不是做人论道,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间去。
本报首席记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