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先生,请不要这么快和我分手,我不要和开学先生牵手……”两个月的假期临近尾声,各大微博网站上,这句调侃被很多学生族频繁转发。本报暑期热线接到的读者来电中,“开学恐惧症”的情绪也渐浓。年复一年的学习状态并不陌生,但孩子为何还会心生压力?家长应该如何帮孩子,也帮自己减缓压力?
别把焦虑“妖魔化”
有家长抱怨,越是临近开学,孩子越是“叫不听”,好像想一下子把所有的游戏都打完,所有网页都看完,才能安心上课。记者从12355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平台也了解到,每年开学前,相关咨询电话量都会显著上升,有家长发现,孩子只愿意和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比自己差的同学做朋友,甚至有男生到沪上一知名高校报到,看到父母要离开时,当众大哭。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凌分析,孩子在开学前产生的焦虑,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为过去懊悔,觉得自己似乎又浪费了一个假期,很多原本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一是为将来担忧,这在即将升入毕业年级的学生身上就更为明显。“不妨和周围的同学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你肯定会发现不只你一人有这种情绪。”李凌建议,缓解开学焦虑症,首先就要努力把这种情绪“正常化”,意识到这是一个人在生活状态发生改变时很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家长要学会展笑颜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迪士尼媒体分享会上,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分享了作为母亲的经验——儿子几乎每次升入新学校,摸底考都会落在全班后面,一次数学甚至只考了28分。虽然也心急如焚,但她没有将情绪传递给孩子。“妈妈相信你”是她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如今,儿子已经在英国一所名校开始攻读硕士学位。
周合将家长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恐吓型”,一到开学就叮嘱孩子“要收骨头了”“开心日子结束了”,只能让孩子把学习当成痛苦。一种是“提醒型”,喜欢唠叨“开学要抓紧”“马上高三了”,虽出于好心,但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会让孩子觉得茫然、无所适从。明智的家长应该当“建议型”家长,帮助孩子一起细致地做好新学期规划。更要紧的是,家长千万别绷着一张脸,切莫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更忌讳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指责学校。“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多笑笑,让他明白,或许他在学校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回到家始终能得到认可和爱。”
一起进入收心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建议,离开学还有几天,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进入收心阶段,调整作息。很多父母习惯睡前让孩子背诗、讲故事、背诵单词或是要求孩子躺在床上对一天所学习的功课“过电影”。章依文提醒,睡前不宜让孩子过度用脑,大脑若处在兴奋状态,会影响正常的作息。此外,如果发现孩子焦躁情绪非常严重,也不排除孩子有心理或者生理疾病,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除了调整生物钟,收心阶段,家长还能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专家给出建议:
■让孩子写下来我想要什么,不想做什么,注上原因,梳理压力来源;
■ 和孩子一起做计划表,尽可能地具体到各项任务,例如,每门功课应该怎样预习,哪一门最差要多花力气,一周有多少时间用于娱乐等等。和孩子约定,互相监督,共同完成;
■ 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的焦虑”;
■ 帮孩子做假设,“新学期或者我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或者欣赏我的老师”“或许能找到一个新朋友”“新学期我总会再进步一点吧”,由此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