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子女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爱尤其表现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上。所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也就备受父母所信奉了。
半月谈 图 “变态娘”接受访问中重点班、兴趣班、点津班,你的孩子报,我的孩子也报;你的孩子报几个,我的孩子一定要比你多报几个。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像成了父母之间的竞争。有些父母更是全然不顾孩子有无兴趣,适不适合,只是让孩子囫囵吞枣,赶“鸭子”上架。
“人家孩子都学,我们不学,就落后了。”这种不甘“落后”的怪哲学让家长显得十分盲目,以至于迷失了方向。于是,我们便会看到一些孩子刚刚结束学校的课程学习,又马不停蹄地赶场各大培训班。许多培训机构的暑期培训班更是人气爆棚,一些名师课程甚至早已抢报一空。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父母其实是很盲目的,尤其表现在两类家长身上,一类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参加培训机构的补习比较晚,在选择课程时就比较盲目了,什么班都报,由于培训机构的班次层次水平不一,这些家长更是急于让自己的孩子往水平高的班级挤。一来学生任务重、压力大,二来花费高,家长承担不起。并且这类家长给孩子提分的愿望比较强烈,往往结果不尽人意。还有一类家长,不管孩子兴趣与否,所有班都报,类似于“全托”,学生时间被挤占得满满的,家长负担了高额的培训费用,孩子却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萌生了逆反心理,很难提高。
人大教授张鸣在一篇《迷失的中国父母》博文中感慨,“所有父母的培养方向,都是单线的,上好中学,考好大学,然后出国,成名成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代价。有的甚至破釜沉舟,不成功,则成仁,一家人一起成仁。他们忘了,他们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不是机器。”
的确,孩子不是机器,父母的爱子心切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把爱当成了交换孩子“学习成果”的手段,这个条件太伤害孩子。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为父母叫屈,父母的爱难道有错吗?望子成龙,“起跑线”教育,又有哪个父母敢不中招呢?反思之,为什么培训机构受家长如此青睐?难道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此不值得信任?
培训机构已经遍地开花,并且市场不断的扩大。一些培训机构的相继上市足以彰显其市场竞争力,说明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存在与学校教学竞争的优势。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知识,只能靠校外开“小灶”恶补,让人心存疑虑:究竟是家长迷失了,还是我们的教育迷失了?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家长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将来,孩子在学校上课,没有好好上?到底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问题,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呢?抑或是书本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这个无从得知,而面对培训教育机构和请家教这样的家长来说,一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是比较差,需要提高一下,二是学习成绩好的话,那多拓展一下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但这一切的一切,作为家长的有没有去征得孩子的同意呢?孩子愿意去学习吗?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或者是学习的乐趣吗??——林宇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领导亲身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为了让孩子可以上好的幼儿园,他历时7个月,利用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沟通,将小区周围十几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列出了十多项标准一一进行排除,终于选到了一家还算满意的幼儿园。而他有个朋友到现在孩子还没有幼儿园可以上,就是因为着手太迟。——程鹏丽
迷失的是目前社会教育背景下的父母,又一年度的()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填报志愿录取进程,有多少人能够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每一个高考人心里都清楚,父母的诸多“不惜一切支付教育成本”做法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李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喜欢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希望的延续,但迷失父母的却是一种爱比较的心理,让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连哄带骗”地让孩子学钢琴,一味地遏制其兴趣爱好的发展方向。也见不得邻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所取得的光环,恨不得把那些原本不属于孩子的梦想硬生生地灌输给他们。这样,长期下去,孩子不能得到好的教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父母所花费的各种费值吗?作为父母,应该投其所好,将爱好培养成一技之长,这种不惜一切代价才可能得到回报。——刘鹏飞
父母也是被逼的。其实,父母并没有真的希望我们成龙成凤多么显赫,只希望我们以后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居有定所,衣食都有着落。但看看社会上大批的啃老族,让父母们多么地挫败以及焦虑,他们必须狠心,让孩子学很多本事,以后才有能力在这个社会较好地活下去。不要一味批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永远不要长大?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如此。——龙在天
关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同理,父母和孩子也一样,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有人也许会说,这样对父母不公平。其实在家庭,也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时候没有道理可言。教育孩子就是父母的天职,当然教育的好坏就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再调皮或迷失的孩子都能理解,然而如果父母都迷失了,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个父母打上一个打打的引号。教育孩子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要求极高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迷失,只能坚定和明确。——倪卫校
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为了你好”,相信大多数人都反感。确实,中国父母的爱是不能用言语表示的,比海深比天高,但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带有传统因素的错误。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就是好的,这就是教育,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个机器人。但实际上,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教会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旅途。——胡倩
现在如此发达的教育产业,不都是中国教育体制,确切地说是“高考”体制的产物吗?“因材施教”的困境催生出“因科设训”,“特长生”制度让各类培训“从娃娃抓起”……父母们是赔了血汗钱还要挨骂,这合理吗?利润的驱动令“培训机构”不惜煽风点火,表面繁荣的“教育产业”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连笔者都深感迷失……——小迷
其实即便如此,大多数孩子PK过一轮轮考试,考上不错的学校,也只是普通人度过一生。那些考试不好,被教育否定的孩子,大多数走出学校也是普通人度过一生。同龄人的竞争变得如此残酷实在是大多数本身是普通人的父母期望的竞争,而这种期望往往是对自身无力实现梦想的延续,孩子只是这种竞争的工具。我们的教育体制足够强大提供批量生产的普通人,任何教育体制都不是为了培养天才而设立,受教育的过程如此漫长,其间是否愉悦,相比于结果,对于人生更为重要。如果自己有梦想,请自己实现,不要随随便便交给下一代,你还没问过他的梦想是什么。——西铭
我其实觉得中国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都在不断地变化,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会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名校特长生加分的机会,上到一个好初中升上好高中,然后考上好大学,能上好大学的孩子他们家长就会希望他们研究生能到国外深造,没考上好大学的孩子父母就希望他们大学就出国读书,这一切目的都是想他们回来能找到好工作,自己生活能够富足,可是孩子出来社会了,父母就变了,他们不再一味希望孩子能赚大钱,反而觉得工作、金钱都不重要,无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注重身体,过得开心就好,不要太拼命。其实父母无非就想孩子活的开心,倒不如从他们小时候就多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别操办他们的童年,让他们活得自在。——高欣婷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了,他们大多数都不会用老一辈的思想方法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觉得上一代很多时候不懂自己。他们会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自己的下一代中,把自己人生的遗憾又让自己的孩子去实现。而他们的下一代是否又会觉得适合呢??迷失的是父母呢?还是教育呢?我们常说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但深沉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许多相处的不合、沟通的缺失呢?我们说,家庭是孩子的半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首先要父母亲做好,才能让子女健康成长,我认为,作为父母,能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能够跟他们谈心事,聊心情,陪伴他们健康成长,那就是身为家长的最大成就。传统的教育有好有不足,不能一概接受或全部排除,家长要做好引导的作用。当然前提是他们懂这个道理了~——邓健
迷失的不是父母也不是教育,而是这个社会。教育现状,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是适应当下社会情形的一个缩影。新社会下拉大的差距,还有各种不均,以及现状的压力和教育的畸形,让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只能相应的变化调整改变,这就让孩童教育进入了一个盲区,也带动了“补习教育业”这个对GDP也能有着贡献的产业迅速发展。在当下,只有不断的适应不断的调整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但是付出的代价却真的还是需要我们仔细评估的。——杨文
学而优则仕的流毒仍然害人不浅,而唯学历是从的顶礼膜拜还极有市场,不管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还是现实的教育环境,家长和学生都需要开天辟地的勇气才能冲破目前的教育模式。当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和扭曲变形的培训市场媾和后,学习和知识彻底沦落为升学或占有财富的工具,而不是修炼个人品质和社会进步的阶梯。——李展蓝
根源在于中国金融体制上出现了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化,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内在的实质就是养儿防老。因为通过投资理财、社会保险这样的途径都是不靠谱的,只有自己的骨肉最值得信赖,虽然也有投资失败的例子。不必在意我把这层关系说的如此露骨,如果每个人在年老的时候可以依靠此前的投资和国家的保障,每个人当下的决定都是符合自己的最大诉求,而不会违心地让孩子去上自己也知道不可为的辅导班,不会违心地去学自己也知道不可为的培训课。——笔笔的笔
道理谁都懂,但事情依旧在做。说归说做归做,谁也不会因一席话而改变对小孩未来和前途的担心,打好基础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光宗耀祖父母皆荣。不是不知道,而是缺乏安全感,所以逼着自己和小孩一起咬牙坚持着。教育要改革,社会要改变,孩子你要扛起,父母们也很无奈。挺挺吧,希望一切都柳暗花明。——林冉冉
昨天听几个母亲谈论孩子的入学问题,其中一个说花了5000元给自己的孩子取得了一个进入市重点幼儿园的机会,其他的几个母亲竟没有一个对此表示不可思议的,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可思议。对孩子的教育走到今天这一地步,在我看来教育和父母都一起疯了。——杨弼麟
不管现在是家长迷失了,还是教育迷失了。如此下去,最终迷失的是孩子。——吴静
迷失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教育,是我们的制度迷失了。试想一下,根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还怎能发展的健康呢?——李特
迷失的肯定是教育;但这并不说明父母就没有问题了,父母的问题更大,出在无知二字上面。按照我的观察和统计,这个世界能靠着高数、英语、钢琴成为牛逼人的人,也就万分之一的概率吧。而我们的父母们却无知到非要赶鸭子上架的把一万个孩子都推到这只能站一个人的独木桥上。他们不知道隔壁写着足球、游戏高手、摄影师、赛车手、歌手的桥上,还一个人都没有。他们更不知道,那些写着普通人的桥上,其实去往的地方更美好。教育,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可以完全无视教育。如果我的孩子告诉我:我不想上学了。我只有一句话等着他:好吧,只要你保证在20岁的时候,把语文、英语学到大学生水平,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到高中生水平,每周踢一场足球,剩下的书全扔了。——马超
家长的迷失是追随者教育制度的偏轨而出现的,哪家父母不疼小孩的,当然什么都不甘落后了,想当年自己上高中也是父母拿钱买的,其实上县城一中已经超出很多分了,但是为了送到更好的省重点高中就花了八千块,因为差了几分。其实很多学校都是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来赚钱的,我们市里那个省重点高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花钱上的。这个是咱们中国教育的悲哀。——张欢
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这是好事,至少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环境,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上,其实面对的是两难选择,中国人口多,就业竞争力大,相对于其他孩子学少了,本领小了,肯定要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孩子的多学习,掌握较多的技艺;但是,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学习的机器,其成长过程,就是如何作为一个健康的人的逐步发展工程,揠苗助长肯定不好,一味地强制学习,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孩子现在和长大以后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父母,多学些知识,努力做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乃至于全面发展,更重要。不能仅仅以“我是为你好”来做“迷失”的挡箭牌。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相当的()考试大军,相当的傍大款、拼爹游戏者,就是不好的例子。务实,理性,沟通,很重要。——栗彦卿